探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法律路径及加强校外实习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2019-11-16 06:45张允志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张允志

摘 要: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阐述如何从法律层面破解这一难题,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弱化,文中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破解难题;法律路径;校外实习;思政教育

一、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法律路径

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不久前通过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分5章47条,包括总则、组织和实施、扶持和保障、指导和监督、附则。《条例》立足于促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这是全国首部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地方法规。

长期以来,校企难以全面深入合作、产教难以顺畅深度融合,正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学校很愿意与企业合作,但“剃头挑子一头热”,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现象,或企业时冷时热,冷热不均,如部分企业向职业院校要人(实习生或毕业生)时热,不要人时则冷,急功近利,行为短视。职业院校和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 “两张皮” ,而不是“双主体”,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校企合作实乃“貌合神离”,校企“双元”育人无法落到实处。多年实践证明,校企合作重要性虽已成共识,但校企合作还普遍存在着一厢情愿,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合作各方权利义务不清晰、优惠扶持落实不到位、相关支持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制度保障方面只有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强制力不足,规范性也不强。迫切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条例》出台正当其时,多方利好,有利于学校、企业的发展及学生成人成才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进步。可以说,法规出台前,校企合作是“感情用事”,法规出台后,校企合作是“依法办事”。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焦点、化解热点?光靠职业院校、教育系统乃至教育行政部门推进,难度极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当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更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规范,强制执行。如《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应当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企业可以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基地、员工培养培训中心以及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學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学校可以在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区,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性实训、半工半读式培养。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规定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适合的方式单独招收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学历教育,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开展专业建设。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建设学校教师学习培训基地。企业应当为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提供支持和便利。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每五年应当累计不少于六个月到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且每次不少于一个月,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当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企业人员在校企合作中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可以视同相应的技术成果或者科研成果,按照规定对其予以奖励。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学校同意,可以按照合作协议约定或者有关规定,在企业或者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兼职,并直接取得合法报酬。鼓励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创新创业,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学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生拥有的知识产权可以依法在企业作价出资或者入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过去在校企合作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教师和企业人员不想为、不敢为、不能为的,甚至是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现在是合法合规、敢想敢干、堂而皇之了。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保证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理念的落实,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职业、产业、行业、企业高度关联,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互动。校企合作,珠联璧合,情投意合,是“双”赢之举,可实现学校企业实训、培训“双”基地,“双”师型师资有效培养与互聘,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双”重身份,学校企业资源“双”方共享,人才培养校企“双”主体,实现“双”元育人。

江苏是经济和职业教育大省,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层面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法规的省份,其它地方是否可以借鉴呢?真正让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一大难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抓住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这个“牛鼻子”,打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筑职业教育高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提供法律保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校企协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最终共同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双赢,合则两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在有了“法”律、“法”治,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措施,将来一定能做到自律、自治、自觉,落实、落细、落地,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必将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校外实习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理念不新、方法不妥、措施不实、效果不佳,系统性、信息化不够,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重管理轻教育、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重技术(技能)轻思想、重线下轻线上现象时有发生,十大育人体系推进尚有很大空间,德智体美劳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所谓“人才”,先成人,后成才,育人育才,“人”在“才”前;教师“传道授业”,也是“道”在“业”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想政治为引领,加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时、效、度,努力做到系统化、信息化、常态化,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实现精准施策,系统推进,虚功实做,实功落地,落小落全,入深入细,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树立“大思政”观,落实“三全”育人,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包括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一、二课堂,校内校外。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使命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加强实践育人,由于高职院校特点是学生企业实习时間较长,为避免重业务技能轻思想教育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真空及弱化现象,要加强校外实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顶(跟)岗实习实行“一岗双责”,也可实行校外辅导员制。建立机制,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形式灵活,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情况灵活组织,教育内容多样,包括时事政策教育、热点焦点问题、企业文化、结合工作岗位的就业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切记千篇一律,应力避千书一面的“大一统”、千人一面的“一般齐”,加强对工作和教育对象的供给侧、需求侧研究,研究新时代学生思想状况及校外实习的特点,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作为突破口,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运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由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特殊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台,运用新型手段适应网络、移动信息等新兴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信息化,更具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内容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实际与特点,学生每天登录思想教育信息平台,让学生利用手机网络学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与便捷性,实现宣传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使校外实习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盲区,不留死角,消除真空,防止失控。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发展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新观念、建立机制、创新方法,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以德立身,以才立业。高校就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线,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与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厚德强技,德能并举,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坚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