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 合理使用

2019-11-16 11:13周颖
新班主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进校园教师

周颖

校园手机禁令现状

2018年底,我国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已达68%,且使用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拥有手机的小学生人数正在逐年递增。为了防止学生在学习时间玩手机,很多禁令陆续出台。这些禁令从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专心学习的角度出发,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成效,屡禁不止、套路与反套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越禁止越反抗等现象层出不穷。

为何“愈堵愈塞”

从诸多国内外新闻可以看出,对于手机强行禁、一味堵并非良策,原因大抵有三。

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然。在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营造了一个新的信息环境、文化环境和沟通环境,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不可避免地也被打上了信息时代的烙印,知识的放射性增长让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纸质书本,他们还需要摄取更广泛的社会知识,一旦社会或学校强行堵住学生接收信息的最普遍源头——智能手机,学生就会产生脱离信息社会的“剥离感”,而这种“剥离感”会造成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到的“物化”“边缘化”,这种物化给学生带来不安,令他们迫切想要拿回自己的手机,从而使他们对手机禁令不满与反感。

管理方式不当激发学生反抗心理。某些学校为了严格执行手机不许进校园的规定,对于偷藏手机的学生采取十分强硬的措施。例如,河南南阳一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湖南永州道县二中学生被要求轮流上讲台砸手机等,这些过于刚强甚至极端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有的学校将学生的手机放在公共箱中,却又疏于保管,使学生手机损坏或丢失。种种不当的管理方式只会将学生和家长推到学校的对立面。

实际生活需要。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按时接孩子,只能将孩子“寄存”在补习班或托管班。对这类孩子而言,手机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自身安全的保障。

疏堵结合,让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既然手机进校园屡禁不止,那么进入校园后的手机管理便成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的姚计海教授在回复一位班主任的信中提到:“校园手机管理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学校管理者的智慧与教育理念的考验。”现以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依托,提出校园手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头脑风暴”论手机

教师在制订管理手机的策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手机有清晰客观的认识,但这一过程不能由教师充当主讲者。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存在“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学生已经摆脱了幼儿期对外界的过分依赖,他们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发展与自我表达的需求。当展示自己的机会被教师剥夺或替代时,他们因此所获得的“勤奋感”便会受到抑制。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班级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手机进校园利弊的资料。辩论赛最好分为上、下半场,中途正、反两方人员交换立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其次,请学生集思广益,每个人在纸条上写出手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由班干部汇总,师生共同分拣提炼出正确利用手机学习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提供“手机功能测评视频”,学生轮流当讲解员,让全班学生明白追求价位高的手机并非明智之举,以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共订规则

端正态度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立规矩。规则的制订由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埃里克森表示,当学生感受到他是某项工作的执行者,他有责任完成某事时,他就会满怀信心极尽公正地为这项工作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他能够通过完成工作认识到自己的“有用性”,从而增加“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同时“勤奋感”的增加又会反作用于他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所以,教师不妨提供大的框架,让学生来当规则的主要制订者:何时远离手机,何时可以适当使用手机;若带到学校,需调整手机哪些设置;违反规定应采取怎样的惩罚措施,坚守规定可以得到怎样的奖励……在反复商讨决定后,整理出台正式的手机管理条例,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签字认可后,方能实行。

三、团队合作“救”手机

虽然有规则约束,但让学生完全拒绝手机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既然这种现象无法消除,不如将其转换成促使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如设立“营救手机”通关游戏,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根据班级人数设立“孤岛”(储物柜),几人为一组存放手机(人数可调整,全班学生都参加,没有手机的同学平均插编进各组)。组员们相互合作攻占“孤岛”,“营救”手机。

第二,教师发布通关任务,一般可从作业完成、课堂发言、个人卫生等方面着手。全员率先完成通关任务的小组,可以提前半节自习课(可灵活变通)“解救”出手机。未达标的组要接受惩罚,隔天全组不允许携带手机。其他组于放学后由老师统一归还手机。

第三,一周内提前成功“营救”手机次数最多的小组,下周可选择一天中午或夕会,在规定时长内通过手机上网,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兴趣的冷门知识、表情包、微博热搜、新闻头条、偶像动态等。

第四,不带手机入校的同学要适当给予额外奖励,否则因为游戏而激发他们购买手机的欲望,就适得其反了。

埃里克森表明,學生和同伴一起劳动、合作以证明自己有用,能建立这一阶段的勤奋感。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发现了自身价值,还发展了团结协作能力。将合作蕴藏于游戏中,并不是让他们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是出于同伴影响而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手机作为一个外在的诱因,推动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营救”中合作。

总之,对于手机进校园,一味堵是没有用的,不如依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紧抓孩子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疏导之策,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最大限度发挥自主管理和团结协作能力,妥善处理、制订规则、严格执行、相互促进,让手机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进校园教师
等了287天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