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的“微”着力点

2019-11-17 19:59高宪春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智媒受众内容

□ 文/高宪春

内容提要 随着智能媒介技术不断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以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构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内容、微传播、微聚焦等成为媒介生态的新元素,体现出媒介生态的智能化、微型化发展倾向。对如何构建主流媒体的讨论多集中于传统“宏”大层面的转型提升,本文探讨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的“微”着力点。

一、建立微内容的思维转型

(一)打造微内容实时动态性

微内容关注的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宏内容报道的则是一个确切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在此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或立场,对信息单元进行转发、加工和聚合处理,实时动态性是微内容与宏内容的最大区别。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是更新报道理念、报道方式,也就是内容建设。只有当内容可听可用可接受时,媒体所构建的形态多样的平台才有价值,否则,建再多的渠道也于事无补。从宏内容到微内容的思维转型,正体现了适合智能平台的内容需求,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微视听需求。智能化媒介的普及,社交类App的不断涌现,为不断连接重组的微内容提供了便捷条件,成为人们认识周围环境的关键连接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宏”内容形成了互补关联。如《人民日报》微博和海外版的“侠客岛”,关注群体已经突破了纸质的《人民日报》的主要受众群体。

(二)凸显微内容人际情感共鸣

并非说新闻报道不重要,而是各种微媒介、微技术具有的嵌入性,充实了人们的空余时间和空间,微内容体现了信息传受行为之间具有人际强关联和弱关联的情感体验特征,这不同于“宏”内容的规模传播特征,忽略了这点,即使优质的内容制作也可能难以产生影响。“情感体验扩大了受众面。不仅黏住老受众:提高满意度、增加忠诚度;还吸引新受众:选择性注意、动情处停留。”一些传统媒体难以为继,更多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思维限制,忽略了情感体验需求,只是将纸媒版面内容或传统视听内容稍作修改或删减,如网络电子版和微信版。这只是新瓶装旧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内容。

微内容用独立的信息数据、超小文字段的内容,将图片、音视频、链接、标题及内容都包揽其中,满足的是用户情感交互的视听需求,体现的是互联网的共享思维。例如,宏内容表现为两会政策报道解读、重大议题的设置报道,微内容则表现为政策促发的民情民意实时动态的变化。简而言之,传统宏内容是基于理性思维所固有的普遍必然性的认知能力和感觉经验,微内容是与之完全不同的内容,简洁明了,具有主动关联的感性互动和情绪共鸣。

(三)发挥微内容潜移默化影响力

智媒时代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微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类:大众媒体专业从业者生产的内容(OGC),智能化机器人生成内容(MGC),草根受众生成内容(UGC),专业自媒体生成的内容(PGC)。以智能化驱动的内容生产2.0,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2.0,个性化与社交化交织、消费与生产一体的内容消费2.0。这些智能化技术集成了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平台,也在逐步构建全新的内容生态,在立体化信息网络中,这些微内容彼此连接,自发形成联系。

“微”的含义是相较于过去传播内容的“宏”来说,但微内容却不意味着传播力和影响力无足轻重,因为在智媒传播语境中,任何宏大的主题内容都取决于众多微内容的建构,与正式报道的宏大内容形成连接,微内容嵌入到人们日常交流中,以碎片化方式在微信、微博中扩散,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细节、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呈现不同观点的重要渠道,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聚合多元化微内容大效应

由此,主流媒体不仅要做宏大叙事的专业化“大”内容,同样要关注专业化“微”内容的聚合生产。尤其是随着无线网络(Wifi)和移动通信网络(4G、5G)网络的普及与开拓,各个主题实时在线,微传感器、语音识别等嵌入式和融入式技术发展,智能化推荐及碎片化算法聚合等普遍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生成的门槛,极大地丰富了微内容,强化了微内容的人际关系的连接,固定新闻内容受到不断动态重组的信息单元冲击。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专业性一方面体现在是微内容的生产者,同时还是各种微内容的聚合者,主流媒体运营的“三微一端一网站”,构成独具特色的微内容,真正的专业化微内容生产,贯穿互联网思维,满足用户多元化视听需求。微内容正在成为信息和正式新闻报道之间的关键连接节点,既直接影响受众的意见和态度,也可以影响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智能算法的内容通常也是基于受众碎片化的信息使用消费习惯数据形成的。因此,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对微内容的呈现和把握,通常可以产生更大的效应。

历史是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文科课程,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与演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进行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内容进行学习,还需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归纳与总结,将高中历史课堂赋予浓厚的人文与历史气息。

二、构建微传播的环境认知依赖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不仅仅是传播新闻,进行信息交换,更是形成人际关联,进行情感的交往,提升人们环境认识的信任,通过微传播形成公众的环境认知依赖。

(一)促发微传播环境知觉

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方式微传播,表现为自上而下(OGC等)和自下而上(UGC等)两种传播形式。微信、微博、短视频中充斥着碎片化内容,通常是大量的闲言碎语,由此形成了不间断的人际网络连接,经由这一连接,微传播形成了社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环境知觉”,每一条的更新、上传、共享、下载、评论、转发,逐渐地以小片段组合成了人们日常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来源。

随着初始发布平台数的增加,微传播随机性更突出,数字微内容传播速度的影响呈现幂函数型增长趋势。当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被利用起来,分散的信息被聚合关注,通过智能算法(搜索引擎、标签、推荐等)方式聚合起来,改变了人们对新闻报道传播的认知和态度。智媒背景下构建主流媒体,需要把这些观点、评论、图片、视频、音频等微内容进行聚合,分层重点推荐或置顶,从而提高受众关注度,增加转发量和评论量,实现微传播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构建微传播有效语境

主流媒体进行微传播的目标定位也就与宏传播不同,微传播的着力点在“见微知著”“动中见真”组合上,具体表现为深入、细致、精妙内容的动态组合,多元趣味人际关系的互动聚合,扁平化新话语空间的实时动态构建,以及多元化信息的裂变流通,其核心在与以自身的动态契合信息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由此形成的“环境知觉”,人们通过智能聚合和算法推荐,连接各种主体,形成微传播的有效语境。如两会报道既要有与政策相关的大数据、大报道,也要通过智媒将政策解读进行微数据聚合、微报道呈现,提供人们理解这些政策的有效语境。

如果缺少有效的语境,新闻报道只不过是传达某个人们并不太了解的信息,这种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对受众而言难以理解,不足以凸显报道的重要性。宏传播体现了理性的公信力、影响力,而微传播体现了感性的亲和性、互动性,从而建立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有效消除不同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难度,一“宏”一“微”的融合报道相得益彰,对提升微传播效果提供了有效语境。

(三)提升微传播互动质量

智媒时代,微传播表现为一种离散型互动传播。用户访问率、访问用户转载率和初始发布平台数都影响着数字微内容的传播速度,随着其增加,都将不同程度加速数字微内容的传播速度,主流媒体需要转变强势传播,而以参与式微传播,将受众与受众、受众与媒体、媒体与媒体联系起来。

智媒时代,对构建主流媒体而言,微传播不是无序的,而是基于智能在线平台围绕不同主体的视听需求,进行微内容发布、转发、加工、汇集、聚合、评价等,将用户随机的互动变成意识明确的互动,以媒体参与提升互动质量,用户主动获取,将隐性化的内容信息变得线性化,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离散的互动价值聚拢起来,契合适当的语境、满足受众的需要,适应智能化的媒介生态,形成一种强大有效的话语和丰富的表达方式。由此主流媒体使得微内容在获得社会化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受众通过高质量互动,实现社会关系的聚合和影响力。

三、形成微聚焦的行动力

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要体现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影响能力,日常事务中的公众议程构建能力。那么,微内容经由微传播对受众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微聚焦,将聚合呈现弥散于社会之中多元化微内容的意义与价值。

(一)微聚焦融合多种注意流

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进行微聚焦,通过筛选小片段碎片化、永远处于动态重组中的微内容,将破碎、重叠、分散式的和交替式的部分注意,转变为有意义、界限清晰、独立易取的数据块化,创建连续部分的“注意流”。认知心理学家索尔伯格和马特尔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至少存在五种不同类型的注意方式,包括聚焦式注意、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交替式注意和分配式注意等。

这表明了人们注意流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构建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微聚焦将受众各种“注意流”集中,进而通过信息流中所含信息量特征和清晰度特征,引发受众和其他媒体的格外注意,成为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完成多观点、多议题的融合,从而以设计来开掘信息的潜力,构建主流媒体在智媒生态圈的影响力。

(二)微聚焦契合“非泊松”需求

“非泊松”过程研究显示,人类行为存在长期静默和短期高频爆发的现象。从传者的角度看,新闻报道大多可以在宏观层面满足受众的需求,通常表现为事后报道,对突发事件往往表现不足。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无序、去中心化等特点,受众很容易产生“信息迷失”。简而言之,受众表现为非泊松特性,微聚焦可以弥补受众在微观和宏观上信息交互需求。

具体而言,在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契合非泊松需求,需要将日常的微内容、微传播进行有效梳理,了解微传播各个传受主体行为的时间规律是什么,微传播交互的强度频率如何,如何选择连接交互的方式,不同类型微内容的传播又是怎样互相影响的,通过特定的智能算法进行信息筛选,对各种视听微内容进行Tag,形成受众需要的丰富高质量信息数据聚合,并通过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组块形式呈现给受众,在复杂多样的信息生态中,形成不同的微聚焦,汇聚微内容的“注意流”。

(三)微聚焦升级场景需求

智媒时代,智能算法的应用使得主流媒体对场景需求的满足更为细致化。与此同时,通过单一智能算法进行的微聚焦,很可能会造成强迫人们接受特定的新闻报道服务,埋没了人们对多元化微内容的期待,这会降低受众触媒意愿。因此,随着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微聚焦特定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受众去发现新内容,构建新关系,强化场景需求,从而避免受众对单一硬传播的反感,充分发挥智能算法所提供的舒适媒体体验,形成主流媒体适应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推动力,促成受众通过对微传播进行互动,从而确定自身的行动,提供更高质量的微内容传播。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通过微聚焦可以将微内容推荐更精准化、更细致化,将作为消费者角色的受众偏好和作为生产者的受众偏好结合起来,形成关系连接,引发受众注意流的产生,从而避免简单地通过描述受众与资源的简单对应关系来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推荐技术。通过微聚焦构建主流媒体,定位要注意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的综合考虑。微聚焦不止于视频和音频的展示和阐述,而是为受众提供已经阅读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体验。主流媒体的微聚焦Tag要明确简洁,具有开放互动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关注特定的微内容,频繁互动。

总之,智媒时代构建主流媒体不仅要有宏内容、宏传播的转型提升,还要着力于微内容、微传播、微聚焦,凸显动态特征,满足受众多元化的视听需求。这种变化的重点在于对“微”的理解和运用,将离散化、碎片化甚至边缘化的微内容关联起来,发掘出其中连续动态发展趋向,体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从而构建适应智媒生态的新型主流媒体。

猜你喜欢
智媒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