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舆论监督的长剑刺向“四风”

2019-11-17 19:59梁建强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 文/梁建强

我的故事从调研途中遇到的一栋房子说起。房子的主人是一名贫困户。如果仅看外观,这间房子并没有任何异样——外立面经过了粉刷,显得很干净、整洁,但走进屋内却是“内外两重天”的格局——里面房间的墙壁,并未进行任何粉刷、土坯裸露,墙体上的裂痕清晰可见。除了内外有别,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家临近外部道路的猪圈外墙也被粉刷、修葺一新,但在屋后的厨房,由于不容易被外人看见,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无奈之下,他想了个办法,索性把猪圈改用作厨房。

这是一个山区危房改造的真实样本。

后来,当地镇委书记闻讯赶到,略显肥胖的他一路小跑,满头大汗。他当场表态“下午就安排工程队,把屋里刷好”。我问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那天,我和同事从早上八九点钟进山,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访贫,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吃上饭。一路上,看了很多实情、掌握了不少线索,写稿已不是问题。但心里,却始终是沉甸甸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好政策得不到好落实,群众的获得感自然难以保障。

路上,我也想起此前参与的另一个调研。当时,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有的地方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时,不考虑客观实际,而是优先考虑离主干道近、离铁路线近的位置。

循着零星的线索,我们开始“大海捞针”式的摸排。由于掌握的信息并未确定具体的村组与位置,只能采取“笨办法”——沿着高铁线路、高速公路分段探访,一点点缩小范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锁定了某些地方房屋面向高铁线路、公路的一侧刷白,另一侧不管不顾的“怪象”的证据。

后来,我把相关探访的内容写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中,那篇稿件共梳理了十类典型问题。比如,一些调研活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

这一调研由新华社社长、总编辑点题、领衔,并逐字逐句审改把关,新华社参编部精心组织,集中了团队智慧,我有幸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获得相关领导长篇批示,全国范围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由此开端。

稿件中的案例,无不是源于平日里深入“扎根”、勤于调研时掌握的线索、发现的现象。

有人说,作为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我想,只有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稿件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讲完房子的故事,我再分享一个关于证明的故事。一位银发苍苍的老人,名叫白启永。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家人将坐在轮椅上的他抬进车里,从湖北武汉赶到红安。到达办事单位,又因没有电梯,不得不将老人抬上三楼的办事大厅。

“九旬老人社保年审,家人抬着爬上三楼”——我和同事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率先、持续报道,并发出评论稿件,引起了领导同志的关注……2018年7月5日,人社部发布新规,全面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老人的女儿后来给我发来信息——“谢谢你们主持正义、为老百姓讨了一个公道”。

一组稿件刊发,人社部出台新规,百余家媒体转载,1亿多人不用再千里往返自证自己还活着……充分体现了新华社报道的影响力。

回顾进入新华社以来,这些年,我们与“四风”战斗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深入基层调查红头文件摊派烟酒,到追踪贫困县建豪华楼;从聚焦干部“陪酒死”,到调研超标办公用房的清理中暗藏猫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与“四风”的战斗,还将继续。

这样的坚持源于新华社的历史传承。革命年代,新华社记者一直是不怕流血牺牲、勇立潮头的斗士;和平年代,一代代新华人的名篇佳作,也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而在我身边,在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的领衔下,十多年持续关注的楚源化工顽疾得到有效治理等,同样树立了标杆。

“四风新动向”之后,同事们送了我一个新绰号——“梁四风”。我说,其实我只是“梁吉诃德”。“四风”问题,就像面前的那座风车。只要它还在那里,那么总要抽出监督的长剑,一次次刺向它。

监督,更多时候是希望带来推动与变化。于我个人而言,更期待风清气正。我时常想,社会这个“大我”的革新与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小我”聚沙成塔的努力。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总要试着写一些能够对抗时间的文字,才能不负“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前路漫漫,依旧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孜孜前行。

猜你喜欢
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