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建议

2019-11-18 00:48叶贞芹
江苏教育 2019年7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交友江苏省

叶贞芹

一、问题提出

自信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个体对自己知识、能力、行为、判断等有信心,对自己不怀疑”,它是复杂层次的心理构成物,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儿童来说,自信是成长及成才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培养这种具有积极和肯定评价的心理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自信的理论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探讨自信特点以及培养自信的策略上;也有通过问卷编制等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整体而言,大样本、跨学段的调查研究较少,并且多集中在儿童年龄、性别以及城乡的差异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本研究从儿童学习、交友、生活、理想和问题解决5 个方面进行设计,采用正向计分,从“完全不相信”到“完全相信”分别计1~6 分。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变量进行差异检验。在此基础上,对5 个方面进行均值比较,并通过综合得到整体自信心理品质均值,均值的高低反映儿童在自信各品质和整体品质上的发展水平。

二、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基本情况

(一)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

江苏省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整体发展较好,但在问题解决上自信水平较低。

从整体上来看,江苏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均值为5.36 分,与全国平均水平(5.35)基本一致。从内部结构来看,存在从学习(5.50)、交友(5.46)、生活(5.42)、理想(5.27)到问题解决(5.15)的自信水平下降的情况,但均值都保持在5~6 分之间。

(二)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的差异性特征

江苏省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在性别、年龄、学段、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城乡等6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1.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年龄越大的儿童表现得越不自信。

整体而言,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其中12 岁是下降的重要节点(全国为11 岁),13~16 岁是儿童自信急速下降的时期,16~18 岁时趋于平稳(见表1),这和全国水平相差不大。这一研究结果与董奇、林崇德团队研究结果显示的“4~9 年级的儿童自信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相一致。除全国范围的调查外,本研究与郭黎岩等人研究的沈阳市“小学儿童的自信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波动且呈现下降趋势”结果也一致。从内部结构上看,儿童各类型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生活、理想以及问题解决的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趋势与整体基本一致;但学习与交友的自信心理品质在9~10 岁略有上升,其中交友的自信心理品质在16~17岁时也略有回升。

2.高中儿童各类型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均为最弱,需要受到重视。

整体而言,随着学段的增长,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这与全国趋势一致。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整体呈现出学段越高、发展水平越低的情况(见表2)。同时,在学习、交友、生活、理想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理品质上,呈现和整体相同的发展趋势。

3.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的性别差异显著。

江苏省男女生均表现出较好的自信心理品质。和全国一样,江苏省男生的整体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5.39)显著高于女生(5.33),且在各类型自信品质上,均表现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的情况。整体上与董奇、林崇德团队对全国儿童自信品质的研究结论一致。但在小学高年级,女生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5.54)高于男生(5.51)。

4.不同生活满意度的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生活满意度越高的儿童,其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好。整体来看,对生活很满意的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对生活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儿童(见下页表3)。与全国相比,江苏省对生活不满意的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在各类型自信心理品质上,江苏省儿童同样表现出对生活越感到满意,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越好的情况。

表3 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生活满意度分布

5.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

从整体上看,“和父母一起生活”以及“和父母及祖辈一起生活”儿童的自信均分明显高于“和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祖辈一起生活”以及“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一起生活”的儿童,其中“和父母一方的新家庭一起生活”的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最低(见表4)。郭黎岩等人的研究结论也支持家庭因素对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认为“双亲家庭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优于单亲家庭儿童”。在学习、交友、生活、理想及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品质上,呈现和整体相同的发展趋势。

表4 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家庭生活方式分布

6.城乡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整体上看,城市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最高,县镇儿童较低,而乡村儿童最低(见表5)。这与全国趋势相一致。但与全国水平不同的是,江苏儿童在学习、交友、生活、理想、问题解决等各方面的自信心理品质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城乡差异,江苏省乡村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受到关注。

表5 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城乡区域分布

三、教育建议

从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的结果来看,除了儿童自身存在一定的自信差距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儿童自信心理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以下几点教育建议。

1.鼓励儿童自主解决问题,提升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相比学习、交友的自信,江苏省儿童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不够。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儿童自主解决问题,通过提升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来促进儿童自信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来说,问题解决的能力不仅包括对学业的钻研能力,更包括生活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将儿童放进广阔的空间里更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因此,不仅要不断探索适应儿童发展的新的课程形态,如转变课堂交流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更要从小学便创立研究性学习等探索性课程,让儿童自行探究与启发,发展其独立自主性与合作能力。

2.努力平衡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儿童的自信发展水平,根据差异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

调查显示,江苏省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信发展水平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信降低;同时,女生的自信发展水平低于男生。可以将原因归结于儿童在不同阶段受到来自身体变化、学业压力、情感触动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不同的自信特征。教师作为与儿童朝夕相伴的教育者,首先应注重自信品质养成的长期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类型给予儿童不同的帮助。例如,对于有升学压力的较高年段儿童,教师的积极评价以及倾听比任何褒奖更能鼓舞人;当学生产生情感变化时,应将其看作正常现象并加以引导。其次,针对不同性别自信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应多关心和照顾较高年段女生的生理变化,学校也应开设讲座,让女生自信地面对变化;对于胆小的男女生,应给予其机会锻炼,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用集体的力量鼓舞学生。

3.重视家庭因素,用爱与和谐来提升儿童的生活满意度。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和避风港,家庭的和谐能够为儿童各方面优良品质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家长应多考虑儿童的感受,尽量让儿童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若不得不分开并重组家庭,也应时常陪伴孩子,和孩子进行沟通,重视儿童的成长需求,通过讲道理等方式让孩子感受爱与美好。

4.通过社会关注缩小城乡儿童自信发展水平差距。

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难题之一。乡村儿童和城市儿童相比,存在教育资源较差、师资力量较弱、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给予的关爱不足等问题,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当前乡村儿童自信心理品质发展薄弱,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都应予以关注。学校应设置团体活动室和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与自我展示活动,通过赏识教育等培养乡村儿童的品格自信与社交自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要为促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制定一些补偿和保障政策;社会要鼓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研究结果制定应对策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爱,逐步缩小城乡儿童自信发展水平的差距。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交友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孔子论交友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