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2019-11-18 06:34费书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优化教学创设情境

费书萍

【內容摘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提问时注意经常变换手法,转换角度,使提问具有艺术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有效探究 问题时机 优化教学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处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现在的教学更注重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的主体作用是需要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才能体现出来的。这要求教师“会”提问,使提问具有艺术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让学生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法思考。(3)提问时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就要求立刻作答。(4)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梯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延续性。(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6)提问没有再生性,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提出新意。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有艺术性?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教师要会创设蕴涵和当前新授知识密切相联系的问题情景。物理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身边的事物、意想不到的趣味性的小实验等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教师演示“易拉罐被压瘪”现象,对学生的感官刺激非常强烈,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趁机提出“你看见了什么”“是谁把易拉罐压瘪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加强对问题或新授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联系生活,深刻感知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样,让问题回归生活、让知识为学生所用,这不正是学习的目的?

二、有明确的方向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方向。物理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方向性,为更深入的物理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物理思维活动能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一课的新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隔开一段距离放在水平桌面上。敲响其中一个后,再立即按住。(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多做几次。)教师提出“你感觉到了什么”(另一个音叉在发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另一个音叉振动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音叉的振动放大”“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会怎样?” “有没有办法在月球上让另一个音叉也振动”。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向非常明确,直接指向教学目标;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坡度,是初中阶段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最有效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

三、把握好时机

一个教师设计的问题再好,如果选错了时机和对象,也不能使物理课堂教学出彩,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根本不会达到。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提问“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时,就需要斟酌问题的时机。如果教师不是在做了一系列对比实验或演示了“斜面实验”之后提出,而是一上来就搬出这个问题,极易在学生中形成错误的认识。因为更多同学注意到“车不推不动”“足球不踢不走”的事实,容易“先入为主”形成错误概念。

四、注意问题的创造性

现代教育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力提倡科学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事物的局限,不仅仅对客观事物有被动反映,还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

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后,提出“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不是340米/秒,而是340毫米/秒,比人的步行速度还要慢,会怎样?”;在学习了“重力”一节内容后,提出“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怎样?”;在学习完“焦耳定律”后提出“如果我们身边的电器都用超导体材料做,将会发生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发挥,但不是放任学生瞎想、乱想。教师要适当引导,使学生的观点是“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在课堂上把握住“提问”这个环节,使提问具有艺术性,一定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优化教学创设情境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向“美丽课堂”出发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