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突破审美困境的途径

2019-11-18 06:34马红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高中语文

马红霞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当下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因此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同时,从理想教学的过程来看,从“应该”走向“实际”,满足了散文审美对象的现实理性,是唯一可行的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中国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讨论了审美标准和审美秩序,散文阅读的主题之间的关系,散文的审美认知和驱动机制,以及国家为了促进教学向环境的转变,解决审美理想向现实转化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阅读 审美困境

一、消除阅读主体的依附关系,重构审美内容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主体的依附关系导致了审美内容的对立。任何课堂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在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同时为学生保留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语言。比如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依靠情感美学、道德美学、人文美学等教学文化的输出,成为学生散文审美的具体中介,学生通过学习该散文,既可以认识到很多中国古今中外的有志之士,也可以在学习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其审美内容自然导致了“情非情”与“德非德”的对立。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影响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与普通散文阅读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许多语文教师都离不开“情感主题”的解释在美学这门课的教学中,困在“思乡的痛苦,爱的国家”,学生自然地我将追求主题中的因果关系范式,关注水的乡愁和家乡,而忽略的理解散文的美。因此在当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其养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其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听听那冷雨》注重的是“听”,《荷塘月色》注重的是“看”,對听觉和视觉的美感诉求是完全不同的,“冷”怎样才能“听”的能够“听”出来,这正是由逻辑颠覆所创造的审美观念。相反,“荷塘”和“月色”可以是“看”,但只有当你看“荷塘”时,你才会失去“月色”的魅力。只要看看“月色”,你就会失去“荷塘”的质感。二是“急”与“慢”的形象。还是以《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为例,这两篇散文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已经,《荷塘月色》是一种静谧的、慢慢的美,《听听那冷雨》是一种急促的美,这样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两篇文章对比讲解,以此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三是“冷”与“热”的意象。从“冷”到“热”,从作者创作的文化环境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情感,不同的艺术环境给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对比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二、弥补阅读过程中“变量”的缺失,重构审美标准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过程中,该文主要传播的是一种“仁”的品质,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都将教学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的教学上,但是却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教书”和“育人”在当下的教学中都同等重要因此在当下的教学中要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引入历史变量的变化,可能会到时师生审美标准的对立。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就缺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历史语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散文的深度理解。

以《看社戏》的审美阅读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督促学生理解民间戏剧旺盛的生命力,但学生们看到武旦、老生等人物粗犷,虽然学生可以在社会戏剧中感受到人们的爱,但这并不等同于现代艺术的美,其在根本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美”的标准是划时代的,而使学生感到美的关键是历史变量的介入因素。因此,《看社戏》并不以“戏剧”为审美焦点。教师应把“看”的心理从“看”的“物”和“情”两方面来看待。教师应该让学生随意观看。在文本中,主人公渴望看到的不是戏剧,而是观看戏剧的无辜儿童。农民的孩子真诚纯洁,热情好客,幼稚亲肤,他们的在舞台上的社会相貌与其在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简单的孩子长大后会怎么样?”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当下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困难和你的心。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美文阅读审美标准的确立,既不允许学生在备课过程中自行寻找历史信息,也不允许教师直接陈述历史背景。因此,在“看戏”的“场景外”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历史点之间穿梭,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获得审美的进化。

三、改善阅读驱动的内在封闭性,重构审美秩序

在进行《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在“赏目”、“赏心”、“赏物”三个既定步骤中完成教学。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教学倾向性,其中很多都与知识点和复习活动混杂在一起。例如,《赤壁赋》的思想内涵被认为是一种美学现象。许多中国教师在传授学生逆境生活态度的同时,仍然热爱生活,为学生构建了“物化”的审美境界。学生在该方面的学习与进步与教师的审美境界有,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然。比如说笔者在进行《赤壁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模仿苏轼“亦知夫水与月乎”中的表现,而水月就是人间,让同学们关注“月”与“水”。它不是把文言文的知识联系起来。相反,它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乐观和开放的态度,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

由此可知,在当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散文教学的作用。散文审美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不能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创造散文教学工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散文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广河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散文阅读 “移情”体验下的监测与实施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细品杨绛的“愧”与“善”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