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语文之路上

2019-11-18 06:34吴兆忠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18期
关键词:行走研学旅行语文教师

吴兆忠

【内容摘要】研学旅行活动渐渐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在该活动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旅行路线,引导学生在“旅行”中进行“研学”活动,收集整理研学资料,编辑相关教育资源形成校本教材,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关键词】研学旅行 教育资源 语文教师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与学生在交互沟通之中共同成长,共同渗透到孔子的《论语》之中,领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大美之境;和戴望舒一起去往狭长幽静的雨巷,感受来自于丁香花的惆怅;和李白一起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意佳境。语文就是在荷塘月下的缕缕清风,清新而又微凉;语文就是在雨巷之中的彷徨,等待属于自己的“丁香一般的姑娘”;语文就是在漫天书海只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诗情画意,领略真正的人生情趣;语文如同一汪清泉,虽然平静,但是却能够孕育出无数激流,最终汇聚成为江海;又好似一团火药,似炸未炸,默默等待着轰然作响一刻的来临;语文甚至可以成为伙伴,带领你去往桃源仙境,共同领会“纤陌交通,鸡犬相闻”。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在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各个中小学需要贴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将研学旅行融入到教学进程之中,以此来保证教学课程能够和研学旅行相互接通,促进学生成长,同时教师还需要花费充足的时间以及精力来设计厌学履行活动,拥有明确的目的以及良好的效果方可。 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开展,研学旅行已成为解决学生实践薄弱环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之一。

一、设计旅行中的系列活动,开发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师的立足点

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指出“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書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我的心灵”。我们读“书本知识”的时候,必然会联系到“自然与社会”,我们读“自然与社会”的时候,往往还需要结合“书本知识”来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其加以总结。“吾日三省吾身”,烛照“自然与社会”,发现心灵中的阳光与阴影,给心灵填充更多的正能量。

领会山川河流、亲闻流水之声、感受花草之美、品味文物之息,走出校园,融入生活,贴合社会,无论是在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有着无数语文的踪迹。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好一次次“语文探险”,一页页活动安排、一份份调查报告、一段段真情实感,这些都是研学旅行所获得的结果,都是学生有所成长的见证。报告会、诵读会、歌舞会,一次次活动充盈于旅途,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园,读书节朝拜至圣先师,端午节诗歌朗诵会,带领学生在旅途之中完成语文学习的一次次飞跃。学生在旅行中快乐成长,在旅途中发生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并让故事告诉他们该如何成长出自己的精彩。这是“研学”的根本所在。

二、挖掘旅行线路上的资源,是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自然界具有伟大的美。草木馨香,万木争荣,雀飞鸟逐,万千景象,妙趣横生。一砖一石一房一路,一个个学生可以达到灵魂上的共鸣,宛若鱼儿一般,在水中肆意遨游,像飞鸟沉醉在丛林里那样,彻底“沉沦”在勃勃兴味与自然世界里。穿行于花丛中,学生的灵魂浸润着花的芳香和温馨;徜徉于街市,走不进灯红酒绿的喧闹,却读得懂风清月白的宁静与悠远。痴迷其中,教科书对学生的意义变得寥寥,而自然、社会的大书令学生的生命体验回旋、瞻顾、怀想。此时,学生考虑的不再是答题方法,也不再是希求老师给予相应的学习答案,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将心灵沉浸在自然之中,寻找灵魂深处的共鸣。

学生不再是坐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压着被逼着,不再是被深锁住意识与行为,他们不再害怕老师,而是在一片开放活跃的自然课堂之中,来自于教师给予的教学压力也仿若小时,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灵都不由自主的放飞,思维自然而然活跃,在开放而又活跃的环境之中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学生宛如山间溪流,没有束缚地向远方流去,或如一尾活泼灵动小鱼,倏尔远逝,畅行其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白云推动另一片白云,一抹灵魂撞击另一抹灵魂。而语文教学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三、引导学生关注旅行途中的学问,是语文老师应该具的智慧。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旅行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获得学问、获得成长,并鼓励他们只要肯当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注重在“无字句处”做文章,善于在“诗外”下苦功夫,不拘泥于就事论事,而是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探寻,只要甘当“有心人”,就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在日常生活中,让躁动的生命形成一种挽留,一种眺望,一种期待,一种思考,一种驻足。

余秋雨说,路就是书。路是书籍的另一种体现。卢梭说,不行走我无法思考。聆听着语音清浊相间的韵律,感觉着语调跌宕起伏的跳跃,通过旅行中的系列活动,师生和自然相互融合,达成心灵上的交互沟通,虽然行走于路途之中,却也在不断回应着对方的心灵。语文能够在内心深处不断成长,在无形之中成长为参天大树。语文虽然无法改变人们命运的起点,但是却能够改变人们命运的重点;语文虽然不能够改变人们生命的长度,但是却能够改变人们生命的高度。

总之,随着研学旅行的学习场所的变化、情境的变化,语文教师的角色和智能也随之变化。语文旅行式学习对教师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新要求,给语文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但我们应该深信,挑战与出路并存。旅行所产生的那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那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思之无穷的情味,那种让人情思绵绵、激情滚滚、余韵袅袅、思绪悠悠的情绪,那种弃绝俗滥、原理虚伪、使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那种令人心灵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正是语文老师毕生的追求,也是语文真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行走研学旅行语文教师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精致策划 精美呈现
行走之思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