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教学课堂行为的剖析及思考

2019-11-18 11:43何小雨孔红艳
中学物理·高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何小雨 孔红艳

摘 要:通过对2006年与2016年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两节同类型同获奖等级课堂实录的纵向对比,分析课堂行为结构、教师行为结构、学生行为结构及师生互动行为曲线的变化,从而探讨课程改革对课程的影响,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进行反思总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成长.

关键词:师生互动行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15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校级综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JG21).

作者简介:何小雨(1995-),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通讯作者:孔红艳(1974-),女,陕西宝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和理论物理.

我国自2001年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起,“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正式全面启动,在2001年至2011年期间,相关文件指出教学改革着力于科学探究、三维目标、实践创新、终身发展等等;从2012年至今,新课改经十年磨砺进入“后课改时期”,对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推力[1].经过了多年的新课程改革,现行课程在实施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必要进行纵向对比探讨.

自1994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分别由各个省(市、自治区)从初、高中层层选拔出先进青年教师作为参赛选手,这项比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物理基础教学的优秀水平,而且也见证了中国物理基础教育的变化和发展.从该比赛中选取处于课改不同时期(即第一阶段課改中期2006年与后课改时期2016年)的两节课堂实录进行对比,以期体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通过反思了解优势与不足,优化课堂教学,使其更加符合新课改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研究对象

本文从2006年与2016年开展的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大赛中随机抽样选取同类型同获奖等级的两节课堂实录.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于2006年在大连举办,从中选取的课堂实录作为样本一(下文简称X)——(1)X:高中物理新课(概念规律课)“电场 电场强度”,获高中组二等奖.

“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于2016年在北京举办,从中选取的课堂实录作为样本二(下文简称Y)——(2)Y:高中物理新课(概念规律课)“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获高中组二等奖.

2 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钟启泉认为,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介, 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研究是以课堂教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反思性实践研究,它从教学的事实出发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改进教学[2].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他经过调查认为,语言行为是课堂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行为也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实质.评价一堂课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语言的互动分析[3].

本文欲采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考虑到该编码系统过于偏重教师的语言行为,对某些行为的定义过于宽泛,因此本文选用结合了中学物理课堂特点进行改进后的“中学物理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4].由于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四种要素组成的稳定结构[5],为此课题组将多媒体赋予新编码;并将板书从教师示范中分离出来,赋予新编码,形成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见表1).

3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对比分析

按照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对选取的两个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得到的矩阵表(见表1、2)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课堂行为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在连续的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6].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把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默或混乱三大类,它们在课堂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表现课堂的构成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Y教师语言比率略高于常模68%,X教师略低于常模,能够体现教师均在尽量减少“满堂灌”;X学生语言略高于常模20%,说明学生课堂语言丰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是Y学生语言远远小于常模,也远远低于X课堂;在有效、无效比率方面,两样本有效沉寂均高于常模11%,Y课堂中无效沉寂接近常模0,说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强;在师生行为方面,Y学生的行为比率相比X学生更小,这是因为Y教师进行长时间的演示实验,未让学生参与,而X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引出电场定义,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度较高.

3.2 教师行为结构

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它影响了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7].从表3可以发现,两样本中开放问题与封闭问题的比例均约为1∶5.物理课堂具有独特结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属于复杂性层次较高的课堂.为了使得这样的课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比例应为4∶6[8].在这两个样本中,学生很少进行发散性的主动思考,被动思考的情况更多;多媒体讲授与传统讲授比例均约为1∶4,两位教师对多媒体的重视程度相当,合理利用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结合教师行为中板书与示范的矩阵数据:X教师行为数量较少且板书与教师示范占比相当,Y教师行为数量较多且示范占比较大,而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传递课堂信息、增强教师语言效果,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因此现今教师应提高对板书的重视程度.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倾向和风格可以由课堂中教师语言对学生的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的比率来体现.从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的比率来看,Y课堂低于常模30%,而X课堂高于常模.说明Y课堂更倾向于对学生做直接控制,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直接指导;X课堂则更善于对学生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行为的采纳与鼓励.实际上,间接教学比直接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间接教学在促进学生参与、引发学生较多发言、激发学生动机、鼓励学生主动与创见、减少学生焦虑、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有明显效果[9];从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比率来看,两个样本比例均远高于常模42%,说明两位教师都尽量减小命令性的话语,注重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3.3 学生行为结构

从表4可以发现,X学生的主动行为和主动语言比率均在60%以上,X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很强;Y学生主动行为比X学生低29.3%,同伴讨论为0,主动语言比X学生低59.1%,无论从语言还是行为上,Y学生的主动性都很低,学生并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3.4 师生课堂行为比率曲线

为了具体研究师生的课堂行为特点,以时间为横坐标,每1分钟内教师或学生的行为比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绘制出师生课堂行为曲线图.

图1、2分别是X与Y的教师—学生行为比率动态曲线.可以发现,X课堂分为较为清晰的4个环节,各环节以0-11、12-26、27-36、37-39分钟的时间段划分,第二、四环节师生互动频繁,其余环节教师占主导;Y课堂没有明显的环节,且师生互动较差.

研究视频发现,在X课堂上,第一环节为课堂引入及演示实验,第二环节为学生分组利用手摇式起电机做实验,教师在实验结束之后请学生“帮我算一下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你将用什么物理量反映电场强弱”等,明确倡议“大家讨论一下”,学生在多次小组讨论后均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第三环节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第四环节为学生“作为”放入场强中的点电荷,伸出手臂代表受力方向,进行角色扮演;在Y课堂上,教师详细介绍实验内容,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对实验图象进行观察、总结规律,共耗时16分39秒,占整节课的45%.而学生仅在介绍原理和得出结论时被动回答了5个问题.Y教师持续讲授实验涉及的新旧知識,未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导致学生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很少与教师配合,实验即将结束时,有不少学生精力不够集中,开始环顾左右.

从图3可以发现,X教师行为出现持续3分钟左右、比率约为0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分组体验“距离场源电荷不同位置处电场强度有强有弱”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指导;Y教师行为比率波动稳定,大部分高于X教师,且几乎均大于70%,明显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从图4发现,X学生行为比率在第一环节较低、第二环节波动较大,波峰多且陡,学生语言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比率大于40%的时长占课堂时间(39分钟)的28%;Y学生行为比率波动平稳且均低于40%,出现较多比率为0的情况,大部分低于X学生.相比之下,X学生比Y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更高.

4 反思与总结

4.1 不同教学效果源于不同教学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现今青年教师摒弃了枯燥的“满堂灌”,语言是有效和凝练的;课堂无效沉寂减少,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强;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减少,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行为更适应学生认知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但是,也可以发现,课改中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学生语言行为丰富;后课改时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差,学生语言行为较少.对于这些反差较大的现象,难道说经历十年的课改,教师教学水平反而下降了?

事实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课改前,概念规律课的常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述概念规律的内容,学生对其记忆,基本上是“一言堂”.2016年的课堂教学采用了演示实验方法,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不再是“一言堂”.演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上有重要作用.它具有示范性、时间可控性,相比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自主控制时间长短,优化课堂时间结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演示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师生互动与学生积极性不太乐观.

2006年的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案例.从学生行为结构和课堂师生行为比率曲线的分析结果看,这种方式占有明显优势,这说明自主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正是如此,新课程大力倡导课堂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对比结果显示了这一要求的科学性、合理性.

所以,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同,导致了课堂教学行为的不同.如果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及时分析、归纳总结,或者让学生作为实验“小助手”,参与实验,让学生能动脑动嘴,提高参与度,就能有效避免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同时,在教学中要也尽量减少演示实验教学,多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同伴讨论,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抑或根据教学内容,将二者相互结合.

4.2 用开放性问题开启思维世界

两样本中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比例都较小,说明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方面,传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概念规律课,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般都采用封闭性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掌握.封闭性问题的主要特点是答案固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度与广度,不能体现学生的具体思维活动,学生语言和行为都比较被动.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多样化,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课堂语言与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青年教师的从教时间一般较短、教学经验少、不了解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在设计教学提问方面,未能做出大胆尝试,使开放问题的数量较少,提问效果未达到最佳.如果青年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尝试采用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可以成长为更优秀的教师.

4.3 展望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再优秀的课堂也有不完美,再失败的课堂也存在闪光点.教师若能将同类型的课、同一内容、不同年份的课,进行量化处理分析,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课堂的成功点、闪光点及失误点,从而不断加以改进,促使自己更快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恩德.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2):35-41.

[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31(10):73-80.

[3]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陈珍国,邓志文,于广瀛.基于FIAS分析模型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中学物理课堂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4(9):21-33.

[5]于翠翠.信息技术驱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117-125.

[6]钟以俊.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美学法则[J].课程·教材·教法,1995(07):8-11.

[7]罗生全.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4,35(04):129-137.

[8]加里·D·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9]钟启泉.论“教学的创造”—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对话[J].教育发展研究,2002, 22(Z1):34-36.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