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案例选择与设计

2019-11-18 11:43邵泽义秦晓文
中学物理·高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加速度速度

邵泽义 秦晓文

摘 要:本文针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建构难点,提出了以百米赛跑为关键案例支持学生建构速度和加速度,并对这一关键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以引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在对运动描述的不断细化过程中,逐级建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关键词:案例选择;关键案例;速度;加速度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9-000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问题梳理与解决方案研究”(课题编号:CDDB18158).

作者简介:邵泽义(1963-),男,吉林人,硕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

秦晓文(1968-),男,山东人,硕士,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物理教研员.

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的核心概念,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概念,一直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尽管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教学的研究案例很多,也取得了很多有效的成果,但少有基于学生个体体验、自主建构的研究.究其原因是缺乏关键案例,缺乏和学生个体经验相符合的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的案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笔者实践探索的经验,供读者借鉴.

1 关键案例的选择

能支持学生体验并自主建构概念的关键案例应符合如下几点:(1)是学生常见或熟悉的实际问题,能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分层次开展探究;(2)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3)案例中蕴涵着能引发学生科学思维的问题情境,可以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

笔者在实践探索中逐渐体会到,百米赛跑可以作为关键案例,从对世界冠军博尔特的百米赛跑研究,到学生自己百米赛跑的实践,学生在对运动描述不断细化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建构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世界冠军博尔特的百米赛跑是学生熟知的一个真实案例,虽然学生大都参加过百米赛跑,但是很少有机会描述自己百米赛跑的运动过程.本案例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体会研究及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通过有关资料感受百年来世界百米赛跑纪录的提高过程,并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在奥运会上,百米赛跑最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获得百米跑奥运会冠军的人通常被称为“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迄今为止此人仍然是牙买加的博尔特,他在2009年8月19日柏林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中,以9.58秒夺冠,并保持记录至今.体育运动专家一直在研究怎样才能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通过网络查询,能够获得百米赛跑世界记录的数据,据此绘制出图1,从图象可以看出,近五十年里世界纪录的变化不超过0.5秒,可见打破纪录是非常艰难的.

2 关键案例的分析与设计

运动专家研究怎样提高成绩打破世界纪录,首先就要研究这些记录的创造者是怎样跑的:运动员起跑后是一直加速跑到終点?还是加速跑到一定阶段后匀速跑到终点?还是先加速、后匀速、最后再加速?最大奔跑速度出现在什么阶段?运动员一共迈出多少步?每一步多长(步长)?每秒钟迈出多少步(步频)?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就要对运动员的跑步过程进行测量以获得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如图2,一个最基本的测量就是确定某一时刻运动员跑到了什么位置,也就是测量运动员离开起跑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取得一组s-t数据.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和位移,是研究运动的最基本方法.

对博尔特百米赛跑进行的最粗略的描述,就是根据最终测量数据,计算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当他完成100米冲刺时,离开起点的位移是100米,测得运动时间是9.58秒.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就是:

v=s/t =100/9.58m/s=10.44m/s

这个速度的含义是:假设博尔特在这100米的路程里保持匀速运动,那么速度就是10.44m/s,用图象表示的百米运动过程如图3所示,这是学生在初中就掌握的描述运动方法:s-t图象是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平行时间轴,也代表匀速直线运动.

很显然,博尔特的百米跑有起步加速阶段,把全程作为匀速运动是很粗略的运动描述,原因是测量数据太少,只有100米位移和对应的时间9.58秒两个数据.怎样才能对全程运动进行精确的描述呢?只有多测量取得较多的数据.一个想法是每隔10米测量一次时间,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10个位移数据和对应的10个时间数据.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以获得一组共20个数据.

表1就是博尔特在奔跑过程中位移每增加10米记录一次时间的数据表.可以设想在百米跑道旁每隔10米站一位手持计时器的计时员,一共需要10个人计时,当起跑发令枪打响后,10人同时启动计时器,当博尔特跑到10米位置时,第一位计时员停止计时,跑到20米位置时,第二位计时员停止计时……以此类推,就得到10个时间记录.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

根据表1,可以绘制位移—时间图象,也就是s-t图象,如图4.以运动时间为横坐标,以运动距离为纵坐标,起跑点为原点,确定坐标轴适合的刻度,用表格中的数据描出10个点,再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绘制出s-t图象.

观察图象,可以看出起跑后的最初3秒,描述运动的图线是弯曲的,3秒后图象变成直线,表示奔跑距离随着时间均匀增加.s-t图象中的直线显示位移随着时间均匀变化,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在第3秒到接近10秒这段时间里,博尔特是匀速运动的,可以根据图象计算速度.

v=Δs/Δt=100-20/9.6-2.9=11.94m/s

这显然比全程的平均速度10.44m/s要大.根据位移图象可以做出这样的运动描述:博尔特在起步后的前3秒内加速运动,第3秒末速度达到约12米/秒,之后匀速运动到终点.据此可以绘出博尔特跑步的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

博尔特在起跑阶段用3秒钟把速度从零提高到12米/秒,也就是在运动的起始3秒内,速度的变化量 Δv=12-0=12m/s,因此每秒钟增加的速度为:

a=Δv/Δt=4m/s2

这个比值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加速度,用符号a表示,加速度数值越大,表明提速本领越强.这个比值也称为这段图象的斜率.这样我们对博尔特的百米赛跑就有了进一步的描述:博尔特在起跑后的3秒内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4m/s2,当速度达到12m/s后,开始做匀速运动并一直保持到终点.很显然,这种运动描述比把百米全程看成匀速运动更符合实际,更加精确.而且找出了能够描述提速能力的物理量——加速度.

有人会问,百米冲刺时怎么不是加速呢?看来对百米运动的描述还需要细化,要进行分段研究,来观察每个10米位移内的速度变化.根据数据表2,把一百米分成10米一段,计算出每段所用的时间和每段的平均速度,得到数据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是变化的,最大速度出现在第7段,达到12.35m/s,这说明把运动的前3秒看成加速运动,后7秒看成匀速运动的描述还是比较粗略.为了显示博尔特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根据表2得到数据表3.

根据表3,绘制出博尔特百米跑速度图,如图6所示.根据10个描点,绘制速度变化的趋势线,图象显示全程运动的前7秒是加速过程,后3秒是减速过程,冲刺阶段并没有加速反而减速,说明人的体力有衰减.

根据图6,我们可以把百米赛跑看成三个过程;很快的加速、缓慢的加速和略微的减速,并计算出每段的加速度.

0—3秒,a=Δv/Δt=10-3/3-0=3.33m/s2

3—7秒,a=Δv/Δt=12.35-10/7-3=0.59m/s2

7—10秒,a=Δv/Δt=12.05-12.35/9.58-7=-0.08m/s2

第三段的加速度为负值,说明做减速运动.

通过以上对博尔特百米赛跑的描述,由粗糙到精细,分为三个层次:

(1)把全程看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0.44m/s;

(2)前3秒做加速運动,加速度为4m/s2,速度达到12m/s后做匀速运动;

(3)前3秒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为3.33m/s2,速度达到10m/s;之后的4秒内依然加速运动,但是提速变慢,加速度为0.59m/s2,速度达到12.35m/s;最后的大约3秒内,运动缓慢减速,加速度为 -0.08m/s2.

在对百米跑的描述中,通过研究分段平均速度,绘制图象观察速度的变化,自然引出描述提速能力的物理量—加速度,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也能更容易理解加速度的内涵.这种方法改变了先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再引入加速度的思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随着分段的增加,对运动的描述就愈加精细,这正是运动学的研究思路,也是极限概念的由来.

同时,分段速度的研究,为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了充分铺垫.顺着分段的思路继续向学生发问:怎样把运动的描述再精细化呢?回答是划分更多的段,测量更多的时间和位移.比如,把运动位移等分成20段、30段… 随着段数的增加,速度就趋近于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速度.例如,运动员冲刺撞线时的速度,如图7.

根据规定,运动员颈部以下腰部以上的躯干部位撞线,才算到达终点.可以取运动员撞线前的微小位移△s,测量对应的时间△t,然后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当△t趋近0时,v=△s/△t 就是运动员在x=100米处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可见,测量瞬时速度,要取很小的位移和对应的时间,而位移及时间段越短,测量就越困难,秒表就不能用了.这为后面的打点计时器、光电门计时器、频闪照相等研究运动的方法埋下伏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博尔特百米赛跑进行三个层次的描述,从全程平均速度过渡到分段平均速度,从平均速度图象引导出加速度概念,再从分段平均速度抽象出瞬时速度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收稿日期:2019-08-20)

猜你喜欢
加速度速度
速度
走出“加速度”理解的误区
轻松应对速度问题
加速度新题型精析
图侃天下
卫星线速度、周期、加速度的大小比较
数字串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向心加速度学习一卡通
速度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