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新探

2019-11-19 01:34旦智宇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旦智宇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加大了在遵义、渭潭的办学力度。浙江大学从一所普通大学跃升为全国知名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浙江大学在西迁的过程中,树立“求是”的学风,大力发展师资队伍,加强“通才”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贵州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启示。基于浙大西迁成就“东方剑桥”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对新时代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展开探究,以期为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浙大西迁;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至今已有115年的发展历史,1936—1949年,竺可桢校长在抗日战争动荡艰苦阶段,他率领浙大向西迁。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在竺校长的精心管理下,浙江大学从一所普通大学发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东方剑桥”。本文基于浙大西迁“文军长征”的壮举,对新时代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展开探究。

一、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美英等国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它们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世界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大学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的理性选择。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校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师资、学风等方面的特色。

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所提出来的,如果说外延式发展关注的是学校规模量的扩大,那么内涵发展就是一种追求质的办学质量;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粗放式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精细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同质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特色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一种模仿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发展。

二、浙江大学西迁对贵州高校内涵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竺可桢任职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带领浙江大学实现了教育发展与内地建设的相互结合,推动浙江大学快速发展,并带动整个贵州省高校教育的发展。

(一)带动师资与学科建设

竺可侦校长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把引进各部门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他以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尊重和珍惜人才,为帮助和促进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竺可侦通过扩招院系,建立了人文学科,实现了浙江大学各学科的综合建设和各学科人才的全面聘用。竺可侦对人才的聘用模式给贵州其他高校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各高校建立了科学的人才招聘模式。

(二)形成严格招生与精心育人的教学目标

竺可桢认为,学校三要素包括人第一,书第二,房屋第三。从人的因素来看,一所大学的优劣不仅与教师的水平有关,而且与学生的招生和培养有关。竺可桢一贯坚持招生而不是虐待、严格控制的原则。他总是尽力帮助那些需要资助的优秀学生。在培养学生方面,优化课程,注重知识的整合,加强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实现教学与培训的结合,开拓多种形式的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竺可桢精心育人的教学目标对贵州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各高校逐步实施建立导师制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课堂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推动民主办学理念与管理方式

竺可桢始终坚持民主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倡导和实施教授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他主张言论自由,学生自主的、有效地教授和学生追求真理自由的充分支持和鼓励。对于学校的资金和硬件设施的管理,竺可桢不仅动员了所有的人际关系,还到处去努力,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学校设施建设,充实图书、仪器和设备资源。竺可桢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极大的推动了贵州各高校的模仿与参考,纷纷建立民主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浙江大学西迁对新时代贵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启示

浙江大学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特别是遵义大学已经发展了七年,浙江大学发展迅速。这些成功的办学经验对当今贵州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大力培养“求是”学风

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优良学风息息相关。竺可桢在抵达浙江大学不久后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浙江大学的精神可以用“真诚”和“勤奋”来表达”。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求是学院都可以用“真诚”和“勤奋”两个词代表了它的风格。学生不夸大其词,做事勤奋,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学风为浙江大学西迁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学生和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为逐步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的。竺可桢校长确立的“求是”学风,为新时代贵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贵州高校在浙江大学的积极影响下,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要抓住实事求是、力求真实的校园学风建设目标。基于此,应深入推进实施目标导向、分类发展、分类考核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改革,特别是采取加强院系预决算管理,调控资源下拨模式等手段,以充分发挥院系积极性,赋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实现学院责、权、利的统一,实现校园学风建设的务实化与真实化。

(二)大力发展师资队伍

一是以学术声望教授为各部门的学术核心,提高一个系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吸引学者,推动学校向核心方向发展。二是聘请国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三是建设研究所,旨在丰富研究生教师队伍。贵州地处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相比,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贵州各大高校应该不遗余力地引进教师和人才。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还要培养学校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有限,应积极采用自身的培训方法,加大对原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带动贵州高校向内涵式方向发展。

(三)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浙江大学的师生一方面努力求知,另一方面努力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人们的智慧。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曾经在遵义东门外举办过一次展览,展览内容包括发动机、电灯等,供当地的居民参观。同时,浙江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也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例如:农学院科研采取与陆寿芳的稻作育种、亚麻杂交等地方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吴邦国甘薯、西瓜、洋葱等蔬菜水果新品种的试种和推广等。那么,关于贵州各高校在这方面也应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首先,高校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教学服务型高校”的普通高校新分类和新定位,从办学思想顶层设计上突出强调“社会服务”职能。其次,将高校内涵式发展理念与本地的需要、本校的实际紧密结合,明确将学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通过整体系统的革故鼎新,全面地推动了各自学校的发展。理论研讨和办学实践均证明,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其提供了合适的定位和助推力。通过多种途径并用、多力量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强化校内管理制度建设,增强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结语

浙江大学在西迁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新时代贵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作用。浙江大学在办法方向、理念及目标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对贵州高校办学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同时,竺可桢校长的办学理念对新时代贵州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杭州浙江大学教育系. 浙大教育系近讯[M]. 教育系, 1936.

[2] 郑强.艰苦的历程 辉煌的岁月: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记[J]. 当代贵州, 2012(23):46-49.

[3] 周善菊.試论浙大西迁办学之精神[J]. 教育文化论坛, 2010, 2(6):113-115.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试论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从倒逼机制视角探索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途径
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高校智库建设对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