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壮歌》的突破与坚守

2019-11-20 01:19张湘彦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艺海(剧本创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壮歌云阳春牛

■ 张湘彦 株洲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

茶陵县云阳演艺中心(前身为茶陵县湘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感染了现场观众,他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着自己对这部剧的喜爱,表达着对剧中人物善良人性的传扬,更是表达着对茶陵革命老区的这片红色热土的敬意。

这部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项目是编剧马智立根据李俊彬、刘永骥话剧《望断云天》、袁岱、马永平的歌剧《玉姑》进行改编,虽然不是写的当代英雄模范,也不是歌颂的先进人物典型。然而,当全剧落幕时,观众都知道了,这就是完完全全描写自己身边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他们的心愿、心情、心声,以及他们所思、所想、所盼的一出戏。

关于突破:唱罢十送红军,可知老区往事

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相信大家如数家珍,而一系列文艺作品也将长征的故事不断传诵至千家万户。例如,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的故事就是通过陈毅的《梅岭三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十送红军》,尽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但也写出了老区人民惜别红军的过往。

然而,关于与红军惜别的老区人民,以及红军家属的故事,却成为一个空白。创作有空白,空白就需要填补。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恰恰填补了这一个空白;可谓是以个体的“微型叙事”指向革命的“宏大叙事”。

该剧的时间节点定格在1950年,湖南和平解放和湘西剿匪之后;它选择了昔日红军战士回归故乡的场景,用平实的笔墨,刻画出了老区人民包括红军家属这群人,他们用血与火、爱与愁来浇灌红军离开这十五年的往事。

该剧发生的地点是湖南茶陵。历史悠久的茶陵,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席卷全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湘赣省的重点县、模范县彪炳于世。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力挽狂澜。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茶陵牛”之誉的茶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

了解茶陵这段革命历史,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型现代湘剧《云阳壮歌》选择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式,刻画出玉姑这样一个形象:刚刚十送红军,立刻白匪进村;刚刚惜别爱人,立刻逃难离家;刚刚怀上孩子,立刻面临灾祸……谁来保护她,是同样是红军家属的霞姑、是把红军当作自家人的铁保。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有千千万万个秋林、春牛冲锋在前,也有千千万万的玉姑、铁保、霞姑守护家园。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一次次从胜利走向胜利,伟大的祖国才会一天天用辉煌铸就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结尾处的舞台形式让观众耳目一新。春牛以家乡的米酒,敬献茶陵这片红色热土上所有为革命作出牺牲奉献的亲人们。殊不知,云阳山下,走出了多少个春牛;解放之日,又只是回来了几个春牛呢?

这样的戏剧场景,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是如此干净透亮,又是如此壮怀激烈。于观众而言,对历史的重温与缅怀也就是对时风的匡正。在一个娱乐泛化、历史虚无主义时有泛起的当下,一台大型湘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红色基因、红色茶陵的纪念与传承,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观众珍惜当前生活的美好可贵,这无疑使该剧的整体格局和创作意义上升了一个高度。

所谓壮歌,不外如此。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二万五千里走下来的红军战士是伟大的;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茶陵战士是光荣的。

他们的身后,掩埋了多少家乡一起走出来的老乡,他们的身后就站着多少为他们的离去、默默奉献着自己一生的亲人。

所谓壮哉!茶陵,牛!

关于坚守:人心与人性,常情中绽放温暖

玉姑怎么活下来的?千难万险的十五年,没有太多交代。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用太过矫情。此处,可以套用一句话——“解放啦!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虽然村里的人不理解玉姑为什么又找了男人,虽然背后总有人嚼舌根。但玉姑没辩解、救她的铁保也不分辩。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切事实在剧情快结束的时候水落石出。玉姑、春牛、铁保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关系,而这个看似三角的恋情却无关太多爱恨离愁,只关乎对于坚守的定义。情义之间,选择不是唯一,但坚守便成为唯一。

这恰恰也是老区人民,在十送红军之后的坚守,是一颗闪闪的红星,在等待着满山开遍映山红的到来;这恰恰是一代红军家属,在惜别丈夫、守望在家乡、含辛茹苦地抚养着革命后代,所承受、所承担、所承接的一切。

通常,关乎此类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往往仅限于对这种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的歌颂便浅尝辄止。而《云阳壮歌》却把艺术表现的视野拓宽到了普通民众广阔的生活背景,触及为战争苦难所波及的那群人,包括红军家属们的情感世界。

剧中主要人物形象那份最真实和真挚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包括云阳山下那群普通老百姓的爱恨情仇,使得《云阳壮歌》整部剧情是生活化、人性化、通俗化的,十分贴近观众的审美心理,较之一味政治化、英雄化的革命故事,更容易唤起观众的共鸣。

霞姑苦苦守候的十五年,即使眼睛已经瞎了,却依然为心上人一针一线做着鞋子,在家中盼着秋林回家。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爱情。

铁保守着护着照顾着玉姑十五年。待春牛一回,便自愿离开,也不让她为难。这是一种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

而春牛,尊重玉姑的选择,大方祝福着铁保和玉姑,而这样一种爱情则更让观众心疼不已。

霞姑、铁保、春牛、玉姑四个人物的最终选择,都可以得到最合理、最合乎人情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无论何种选择,他们其实都选择了为革命奉献一生,为新中国而牺牲一生。这样的选择与牺牲无疑是高尚的,无论具体的选择是什么,都不容藏否。

于是乎,该剧设置安排的一个个选择,就道出了当代戏剧艺术乃至整个文艺创作的一个核心审美理想——平民化和人性化。这不仅是对革命历史题材“高大全”式的英雄化模式的改进,更是对基本艺术创作规律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当代审美需求的积极创新。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可以说,该剧是为舞台上关注百姓、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艺术探讨之路。七十年来,国家发展变化,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舞台艺术的万千景象。当《云阳壮歌》将眼光聚焦于革命老区普通民众的人情事理,讲述温暖平凡的生活故事,在情感上巧妙安排,在人性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对人心和人性予以现代性关照,足以彰显出该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的。

但,该剧书写的平民故事,还是引发了一个大多数观众在离开剧场后仍在讨论的问题: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代,那样具体的社会环境里,玉姑最终选择了铁保,是否合乎情理?

既然,已经选择了一种其实在观众内心中难免出现争议的结局,何不做成开放式的结局,引向更深入的思考?或许,这样的方式更能够让观众有绕梁三日的滋味。

猜你喜欢
壮歌云阳春牛
“1+X”背景下无人机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雪山壮歌》
长安壮歌
常忆故乡打春牛
那个叫云阳的孩子
抗疫壮歌
插秧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春日物语
万山之王——云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