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华”的中国胃

2019-11-21 14:06李蕊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德华底气韭菜

李蕊

【赏析】

作者在香港撞见的,显然不是鲁迅本人。在地铁撞见的,是车厢广告上鲁迅的侧影,已令作者惊喜;在港中大撞见的,是教授办公室门上鲁迅的正面像,更是令作者有了底气。这份惊喜与底气,要归因于当下鲁迅作品于中学教材中日渐消失而为作者带来的失落;其次,这份惊喜与底气所带来的震撼,让作者看到了“鲁迅文化”的希望,这种希望不仅针对鲁迅本人,更是对同鲁迅一样具有独立思想、敢于针砭时弊的文人的期冀。

“留德华”,是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的自我调侃。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般家常、平凡的滋味,在留学生心中却是无限的向往。春花、春雨固然诗意,但能在舌尖上流转的春天才是完整的春天:对于春笋、春茶这样的雅物,不要去想它。能包一顿韭菜馅饺子,烙几个韭菜盒子,或者来盘韭菜炒鸡蛋,已经让“留德华”们十分垂涎和满足了。

然而韭菜何处觅?德国人一般不吃韭菜,不种韭菜,根本聽都没听说过韭菜。

不过这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凭着基因中对美食的直觉,前辈 “留德华”们早已发现,每年三、四月间,一种被称作“熊葱”的植物在德国的树林间、山坡上,大片大片地生长着。虽然叶片比正常的韭菜宽很多。滋味和口感却相差无几。这个“大自然的馈赠”之所以被称为“熊葱”,是因为熊从冬眠中醒来后特别喜欢吃这种有着辛辣气味的“草”来蓄积体力。

漫山遍野绿油油的野“熊葱”,人见人爱,俨然成为春天的化身。做出这项重大发现的“留德华”前辈真是给后辈们造了福,“让大家都能吃上韭菜”也就成为当前“留德华”们在他乡互相关心的信条。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一个关于春天的神秘消息却已经在“留德华”中间流传开来:“知道哪儿有野韭菜吗?”

由于“熊葱”的外形与有毒的秋水仙和铃兰很像,每年都有“留德华”因为误食而中毒。针对这一情况,热心的同学找来图片,通过对比告诉大家正确甄别野韭菜的窍门。此外,一些比较谨慎的同学还翻阅了德国法律,查明“熊葱”不在联邦自然保护局的保护名单上,也没有哪个联邦州有法律规定保护“熊葱”。不过还是不要去竖有“自然保护区”牌子的地方采摘“熊葱”,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是受保护的。最后还提示大家,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文明采摘“熊葱”,保护环境,尊重当地人的习惯,造福后来的同学。

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韭菜而如此大费周折,国内的同胞可能会觉得好笑。对于广大“留德华”来说,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德语是可以越来越熟练的,清冷的生活是可以渐渐习惯的,唯独腹中一颗中国胃,是对祖国永远思念的。假如这颗胃有表情的话,它看见食堂的煮土豆、煎熏肉一定会皱眉头、吐酸水。好不容易下一回馆子,看见服务员端上来的一人份碳烤排骨一定会冷汗直流。那可是没有切开的“连排排骨”,一拃长一拃宽为一块,一共三块!加起来基本上就是半扇猪肋排。假如再看到旁边的配菜是炸薯条,我们可怜的胃一定会流泪吧!薯条也算菜?

就这样,异国文化在餐桌上获得了充分的交流。对于德国超市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蔬菜,我们也抱着实验的态度,勇敢尝试。经过一番比较和权衡,制定出了一套中西合璧的烹调方案。譬如,芹菜根后来成了我们拌饺子馅时的重要调料;用老干妈辣椒酱拌出来的蔬菜沙拉高贵冷艳,“明媚忧伤”;王致和豆腐乳则非常适合搭配加热过的南瓜子黑麦面包片。

春天过后,“熊葱”不再承载那思乡浓情,真的变成了普通的草。而我们仍然在异国的土地上探索和寻味,寻找着任何一丝跟家乡有关的气息和风味,在发面团和醪糟的静谧瞬间,深切地体会到了身为中国人的永恒内核。

(摘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赏析】

“熊葱”是一种生长于德国境内的野生植物,因其味似中国的韭菜而被“留德华”们当作一种韭菜的替代品食用。韭菜并非名贵食物,但在中国,它却是数千年来家家户户餐桌上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一种蔬菜,千年之前的杜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就留有韭菜的芳名。所以,韭菜在这篇文章中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蔬菜品种,更是思乡之情的寄托、中华文明的象征。

猜你喜欢
德华底气韭菜
“割韭菜”用英语怎么说?
企稳的底气
拔杂草
为政底气
风云变幻——赫章韭菜坪
韭菜新品种辽韭1号的选育
“留德华”的中国胃
张德华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