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防范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能力

2019-11-21 21:37张丽颖任晓刚
人民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社会稳定

张丽颖 任晓刚

【摘要】近年来,一些由环境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及其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这迫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提升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的治理能力。风险意识不足、与公众的互信度不足和责任意识不足,是一些地方政府提升防范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能力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加强风险意识建设、公信力建设和责任意识建设,提升这方面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社会稳定 公信力建设 政府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的形成逻辑

社会稳定风险理论认为,社会稳定风险是导致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因素。一部分社会稳定风险的直接诱因与环境安全问题有关。除此之外,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还与政府信任相关。政府信任是公众或公民与政府及其官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与公众对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满意度紧密相关。如果公众或公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高,则政府信任度就高;反之,则政府信任度就低。

从政府信任视角出发,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大致遵循如下发展逻辑: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之一是其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低。为此,在这些工程开工前,当地政府必须组织专业队伍对该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将评价报告告知公众。正常情况下,若无负面影响结论,公众一般会支持或至少不会反对该工程项目的建设。但在某些情况下,个别地方政府公信力不足,造成公众对该环境影响评价不信任,焦虑和紧张情绪加剧。当这种风险感知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聚集效应时,该工程项目便会存在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地方政府信任度与该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度成反比例关系,若地方政府信任度高,则该工程项目的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度就低,反之亦然。

影响防范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能力的主要因素

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是指自大型工程项目招标开始到建设运营过程中,政府及早预防和稳妥应对周边居民因环境问题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稳定具有负面效应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目前,我国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工程项目的环评工作规范而有序地开展,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明显提升,他们往往会对其生活区域周边的工程项目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局部区域性的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这就对各级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预防预警和管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风险意识不足,影响了他们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潜伏期的预防预警能力。一个具有风险意识和责任感的地方政府,应该在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的潜伏期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妥善引导公众的负面舆论,并对这一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预警。然而,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由于风险意识不足,对公众需求和项目风险缺乏深入了解和科学评判,并且不能很好地疏解公众的负面情绪,这就导致他们难以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作出有效的预防预警。

其次,一些地方官民互信度不足,影响了他们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处置期的沟通协调。当遇到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时,摆在当地政府及其官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有效解答公众有关环境安全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引发事件的利益矛盾,消除社会稳定风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有些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并不是由工程项目或者决策本身引起的,而是因为一些地方信息透明度不够、地方政府与公众沟通不够及时。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是妥善处理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的必要前提。只有官民互信,有效沟通才能够实现;相反,官民互信度不足,则会导致官员与事件参与者深入沟通的动力不足,进而引发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

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责任意识不足,同样影响着他们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的预判和处置能力。处理好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需要地方政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有关问题的处理若一时难以获得群众的理解,则可能导致其社会信任受损,这就需要在事件处置后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安抚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反,如果缺乏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认为事件处理完风险处置工作就算了结了,则势必会影响其对类似事件的预判和处置能力。

加强风险意识建设、公信力建设、责任意识建设,提升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能力

防范和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能力,需要加强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及其事件的全过程治理。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升防范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风险意识建设,提升风险潜伏期的预警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风险和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是有效解决一些干部对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潜伏阶段的风险意识不足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要通过对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相关风险知识、危机管理知识和预测预警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和预测预警能力,树立尽早发现、及时控制的观念,把风险和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其次,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风险处置期的沟通能力。相互信任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官民有效沟通是阻断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为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搭建舆情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公开相关工程项目环境评估信息,广泛征集民意,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分析、识别并及时化解可能的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增强公众对大型工程项目环境安全的认知。同时,政府官员应端正态度,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善于倾听民众意见,增进民众信任感。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需要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问题,落实保安全、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政府官员应学会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对于合理的诉求,通过高效沟通等途径协调解决,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不合理的诉求,做到坚守底线、态度鲜明,做好宣传疏导工作。

最后,加强责任意识建设,提升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防范化解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的责任,不仅体现在事前和事中,还体现在事后。为此,应通过建立问责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追究责任,以此提升责任感,妥善处理环境性社会稳定风险,为以后的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分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北科智库)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著,徐元玲、孟毓焕、徐玲等译:《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社会稳定
情感何以影响社会稳定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社区工作者思想状况调研及问题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状况与对策探讨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
论社会稳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