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绿色脱贫的生动实践

2019-11-22 07:07刘焕江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淅川县石榴小龙虾

刘焕江

近年来,淅川县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脱贫攻坚”和“水源安全”两大重任一肩挑,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创新扶贫理念,走出了一条水源区深度贫困县的绿色脱贫之路。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同时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集山区、库区、边缘区、移民区和贫困区于一体,肩负着水质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政治任务。

近年来,淅川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脱贫攻坚”和“水源安全”两大重任一肩挑,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提效益,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创新扶贫理念,走出了一条水源区深度贫困县的绿色脱贫之路。

“短中线”生态产业夯实脱贫之基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淅川县变生态压力为转型动力,大力发展“短中长”生态脱贫产业,实现了山川增绿、农民致富、产业振兴。

9月3日,在位于九重镇的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万亩软籽石榴基地,沉甸甸的石榴压弯了枝头。“石榴可是我们这儿的金果果。”在此打工的九重镇张河村贫困户王洪才说,地租给了公司,每年有5000元的租金,自己还负责28亩地的锄草管理工作,一年下来还能挣1万多元。这正是淅川县着眼“短中长”多元产业发展,走绿色生态脱贫路径的一个缩影。

抓短“吹糠见米”,抓中“保证持续”,抓长打造“恒业”。短线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等“短平快”产业,确保当期脱贫。围绕短线项目,大力发展“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销路、当期效益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特种种植、特种养殖、光伏、劳务经济等“短平快”产业集群。目前,已发展食用菌4000多万袋,带动6500余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食用菌产业对全县脱贫贡献率达41%;发展中药材已有5万余亩,项目区贫困户户均1亩药,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发展光伏项目56兆瓦,覆盖159个贫困村、1.2万户;在丰水区域推广发展大闸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缺水区域推广发展白玉蜗牛、黄粉虫,深山区、石山区推广发展乌骨鸡、鹊山鸡等,带贫1.8万户;打造县级扶贫产业示范园4个、扶贫产业示范基地125个、扶贫就业车间71个,带贫率超过30%,人均月工资1800元以上。

中线发展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产业,带动贫困群众长期致富。围绕中线项目,结合保水质要求,该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全方位打造軟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高效林果产业集群;结合生态林果周期长、见效慢的实际,县里出台补贴政策,引导贫困户发展油牡丹、花生等林下套种作物,实现以短养长、长短互补。目前,全县已发展生态产业30余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50%,户均1亩果园,基本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其中16万亩果树已经挂果,两年内将进入盛果期,每户年可增收6000元以上。

长线发展旅游业,实现未来可持续,由此形成强大的产业叠加效应。围绕长线项目,淅川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为群众长远致富开辟空间。以创建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提档升级南水北调渠首、香严寺等景区景点。目前,到景区从事旅游服务的贫困户有500多户,户均年收入2万余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县共建成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辐射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人口端上旅游“金饭碗”。

三种模式激活产业扶贫“一池春水”

淅川县坚持用市场的办法来发展产业,统筹政府(集体)、带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各方利益,构建利益共同体,创新三种模式,激活绿色生态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三权分置”模式。重点用于软籽石榴产业。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龙头企业。政府负责顶层设计,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金融扶贫资金等;龙头企业负责承贷、担保、使用和偿还产业贷款,负责流转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基地。

“保底分红”模式。重点用于杏李产业。带贫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农户负责种植、管护,协议约定3年后亩净效益保底3000元,不足部分由企业补齐,超出部分由村委会、企业、农户按5∶10∶85的比例分享净收益。其中5%归村委会、10%归龙头企业、85%归农户。

“四定两分一返”模式。重点用于小龙虾产业。基层党支部牵头组建小龙虾养殖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带贫、基地务工带贫、合作养殖带贫(贫困户利用自有资金或产业奖补资金入股)等3种方式,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小龙虾产业发展特点,定投入(定每亩小龙虾固定设施投入费用)、定成本(定生产支出成本费用)、定效益(定1亩虾池1年的效益情况)、定分红。产业见效后,贫困户和合作社按5∶5比例分享净收益。合同到期后,合作社和贫困户可续签合同继续合作,若贫困户退出,合作社全额返还贫困户投入的本金。

淅川绿色生态产业越来越绿、越来越靓,已经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扶持农民合作社1152个,创建家庭农场916家,林果产业种植面积33万亩,林下作物套种面积达50%,全县贫困户80%以上的收入来自扶贫产业,1/3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年底,全县贫困人口比2016年年底减少一半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14元,增幅高于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估连续3年居河南省、南阳市前列,2017年上半年居河南省第2名,2018年上半年居全省第5名。特别是“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第二届中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焦裕禄干部学院教材。

猜你喜欢
淅川县石榴小龙虾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石榴
石榴
小龙虾
石榴
石榴
淅川县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