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2019-11-22 07:07高阳李苏郭强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王生林州陈军

高阳 李苏 郭强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是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故乡。近年来,林州市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红旗渠精神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源泉。

伫立在“青年洞”前,潺潺河水穿洞而过,那缓缓水声仿佛在向参观者诉说半个世纪前,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彻底改变家乡恶劣生存环境,誓用手中的锤和镐凿通一条生命之河的壮阔故事。

早已成为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教育基地的河南林州,给人们带来更多印象的是太行山的峰峦雄伟、整座城的活力四射和曾经30万人“战太行”留下的一段段佳话。然而,殊不知,那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人与自然的“较量”,在物质上造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在精神上生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的林州,依然保持着“战天斗地”的城市气质;今天的林州人,依然传承着宝贵的红旗渠精神。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身体里流淌着“红旗渠基因”的林州儿女,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倔强的画面,勾勒出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强大力量……

脱贫战线上的花木兰

在黄华镇庙荒村,有这么一个女村支书,20多年前,当年轻姑娘都要从深山嫁到平原、从村里嫁到城市的时候,她却逆潮而行,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来到了这个听名字就知道以前有多荒凉贫穷的庙荒村,这个村支书就是郁林英。

初见郁林英,她给记者一种“男子汉气概”的感觉,她皮肤略黑,说话铿锵有力。用她的话说,“女性当村干部本身就不容易,再加上自己是外村嫁来的媳妇,想要把村民落后的思想和精气神儿振奋起来,不硬一点不行啊!”

庙荒村是个典型的小山村,土地贫瘠、可耕地少得可怜,凡是能走出去的村民,就不会再回到这个穷地方。“一条土路,挖山吃饭,土房破旧……”这是郁林英刚嫁到庙荒时的印象。

“那时,村干部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村子摆脱贫困,只能得过且过,他们最后觉得我性格刚强、做事雷厉风行,就把我叫到村委帮忙,再后来也就是1999年,有一天,村干部把我叫到村委,被‘莫名其妙地委以重托,当上了庙荒的村主任。”那一天给郁林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老村主任对她说的“我们都看好你,相信你一定能把庙荒搞起来”。

一个外来媳妇,摇身一变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郁林英犹豫了,但面对全村的信任,她下定决心大干一场,彻底改变庙荒村的贫穷面貌,“为战胜贫困、带领庙荒村民致富而出征!”

带着母亲来扶贫

2015年,庙荒村来了个干部。如果说郁林英是替庙荒村老百姓出征战贫困的花木兰,那么此人的到来就是帮助郁林英带领庙荒村脱贫致富的“幸运星”。他就是安阳市扶贫办派驻庙荒村的第一书记陈军。

陈军来到庙荒村后,用几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在彻底了解村情后,决定利用红旗渠一干渠穿村而过的优势和庙荒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同时,他还帮助村里四处引项目、找资金,带领郁林英等村干部到外面考察、学习……

方案一定,立即行动。改善村里环境、拆除破旧危房、清扫各家各户门前废旧物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严重的阻隔出现了。由于村民思想保守,别说拆房,就连门前的一块破石头都不让搬。于是郁林英自己先作表率,在没有征得丈夫和公公同意的情况下,先把祖屋拆了。可村民还是不买账,你拆你的,我的就是不能动。

不理解、埋怨声甚嚣尘上,流言随之而来。“给我们的祖屋拆了,以后怎么办”“她说搞乡村旅游能赚钱吗?自己想赚钱吧”“天天往外跑说去学习考察,谁知道背着丈夫干什么了”……“流言还算轻的,村里还贴出了大字报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辱骂我,有几次还挨了村民的耳光。”郁林英回忆起几年前的往事,泪流满面。

郁林英简直“祸不单行”,她在工作受到打击的同时,家里也遭到了重创——丈夫出车祸,自己也出了车祸,一时间“报应”“活该”“罪有应得”等词几乎成了郁林英的标签,面对现实,她几乎崩溃……

陈军看此情形,一方面努力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做郁林英的思想工作。“你是共產党员,是村支书,受委屈也得顶着,村里经济见成效了,村民自然理解你!”然而,陈军的劝说起初并没有多大作用。女人的心一旦伤透,并不是轻易就可以恢复的。“我那个时候,索性就一边跑项目、引资金,一边开展好村“两委”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抓组织建设……”陈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感无奈。

“当时,大家伙儿都觉得陈书记是下来镀镀金、做做表面工作,谁知道,他真的引来了资金,跑来了项目,忙的时候,成月成月待在村里,没时间照顾家里80多岁的母亲,就带着她一起来村里工作……”陈军的实际行动,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和理解,更给郁林英带来了极大动力!

郁林英的坚守、陈军的付出……两个人的精神和干劲儿感动了庙荒人,昔日的不解,理解了;恶毒的辱骂,消失了;陈旧的思想,解放了……

大家齐上阵,幸福一定来!如今的庙荒村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培育了光伏、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集体经济每年收入50多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盘龙山村的“独臂支书”

在林州市的深山区,有一座海拔1300多米的盘龙山,还有一个因山而得名的盘龙山村。王生有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2013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仅用3年时间,就带领盘龙山村整村脱贫。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1万元。

“王生有今年62岁了,他之所以被大家认可、被村民称赞,除快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外,他的精神和品质是主要因素。”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行驶,安阳市扶贫办副调研员王占坤给记者讲述着这位村支书的过往。

王生有弟兄三人,都生在任村镇盘龙山村。哥哥王自有在村里干了40多年村支书,2013年,他带领村民修路引水时,突发重病,倒在了工作岗位。而那时的王生有也在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右手臂,右腿也落下了严重的残疾,定居在林州县城。为了接着哥哥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干下去,为了带领盘龙山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王生有不顾残疾的身体,不顾妻子、孩子的反对,毅然上山,担任了村支书。

百闻不如一见。终于,记者在盘龙山村委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独臂支书”。

“当时,村里有三难,修路难,吃水难,致富难。最为关键的是,村里都是老弱病残,能下山的都走了,想发展都没有劳动力,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碗捞面条,两根小葱,在与王生有边吃边聊间,其真情实意的流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朴实沉稳、坚毅淡定……

山里坡度大,修路困难,克服困难也得修;村里缺水源,建蓄水池,花费20万元,自己掏腰包也要建;群众致富难,利用山林资源发展产业,没有销路,就打开销路……一名党员的为民情怀、一名曾经的军人的坚韧不拔、一名村支部书记的责任担当,在王生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东奔西走中、上山下山中,感动着村干部和村民们。

群众有了主心骨、顶梁柱,精气神足了,年轻人也纷纷回村创业……如今记者看到的盘龙山村,山清水秀,村貌整洁,人人奋进,村集体经济由脱贫前的“零”,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元。盘龙山村农林牧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花椒产业、红薯产业等逐渐发展壮大中,效益日益提升……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通过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来提振全市干群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优秀的扶贫干部、村支部书记,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艰苦奋斗,感染了群众、带动了群众,和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在谈到红旗渠精神时说,“林州要谱写‘太行五部曲,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和福太行。要华丽完成这五部曲,离不开干部作风的转变,离不开群众思想的转变,传承发扬红旗渠精神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王生林州陈军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水乡情
Pygmalion
陈军作品
抉择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借尸敲诈,“死者”复活
迷情大丽花
王生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