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墨客》的创作分析与文化内涵探究

2019-11-22 14:31孙倩玉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古筝文化内涵

孙倩玉

摘要:《墨客》是作曲家方岽清创作于2010年初的一部古筝独奏作品,该作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书法艺术与音乐表达相融合,并运用当代新潮的创作理念、技法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展现出中国文化精神中寻求的中和之美。该文试图诠释作曲家在秉承传统和现代创新等问题的抉择,也为今后研究该作曲家及此乐曲的学者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古筝   《墨客》   方岽清   创作分析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16-03

方岽清,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青年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筝曲创作只是他众多创作体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不仅流露出自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展现出当今作曲家在音樂创作方面独有的大胆创新,同时也感受到他身为作曲家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经他创作的古筝作品深受演奏家和听众的喜爱。其中筝曲《墨客》是受旅美古筝演奏家翁慧女士委约创作的一部古筝独奏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率极高。

一、作品的产生

方岽清,从小成长在戏曲大院,其父亲是中国老一辈著名戏剧家肖方先生,幼年时期的他见证了父亲新编古代大型神话戏曲《哪吒》①《钟馗》②等几部影响了中国戏曲界力作的诞生。戏曲环境的滋养,练就了方岽清超常的艺术敏感性。父亲在戏曲创作的造诣深深影响着方岽清,他曾创作的大提琴作品《林冲》获得2010“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作曲比赛第一名、《手眼身法步》获得2005年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这些都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母亲曾为《河北日报》主任编辑,待方岽清考上大学,母亲送给他第一台胶片相机,自那以后,摄影成为了他除音乐创作以外的第二个爱好。这个爱好也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培养了他写作前出去采风的习惯。用镜头思考、捕捉灵感的方岽清,开始在音乐创作中追求画面感。

专业能力的出色使方岽清在大学时期已有接不完的委约作品,但在创作上真正进入复杂形制与深刻主题的探索是在他西藏采风回来后。因高原反应导致脑水肿和心率衰竭,从濒死边缘挺过来的方岽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西藏之行使方岽清开始重新思考今后人生及作曲事业的方向,筝曲《墨客》应运而生。

书法是对心性的磨练,练字是一场自我的修行。据作曲家方岽清口述,从西藏回来以后更多是想让自己的心沉浸下来,但当时没有人来帮助他做心理建设,更多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寻觅摸索。也在这个时候作曲家接触到一位书法界朋友,在观察朋友书写的过程中,作曲家方岽清感受到书法对于人自我心智的磨练,这也萌发了他酝酿体味书法行云流水的心境来创作一部乐曲的想法。

听觉和视觉是有最直接联系的,由听觉发散产生联觉反应是方岽清在此曲的创作中力图实现的。为了使演奏者和听众在乐曲行进中感受到画面感,体会到多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愉悦感,方岽清在乐曲开始前引用一段诗文,为整首乐曲的基调埋下伏笔,之后在乐曲中以“浸、染、溶、溅、泼”来命名乐曲内的小标题,并运用中国戏曲中惯用的“紧打慢唱”的手法来表现墨汁滴入水中的形态变化③,乐曲中形散神聚的气质从而通过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两者互融来实现,这种引导式的创作方式也是此筝曲中的点睛之笔。

二、创作理念分析

方岽清受父亲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家、理论家、戏曲音乐大师肖方的影响,在筝曲《墨客》的创作中大量吸取了中国戏曲中“紧打慢唱”这一板式的创作特点。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又称摇板,此板式的特点为伴奏与唱腔分离,伴奏音乐依照正常板眼,而唱腔节奏却缓慢且无板眼的界线,许多戏曲剧种都吸收了这种板式来表现人物紧张、激动的情绪,将节奏的戏剧性与旋律的抒情性相结合,推动情节的发展。方岽清将这一戏曲的板式特点融入到筝曲《墨客》的创作中,将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通过空间上的对比表现出文人墨客内心的波澜,其目的及创作理念是追求音乐中的画面感。

中国戏曲中时间与空间的呈现,全由演员的唱念做打来体现,舞台上并没有复杂的布景,这如同书法大家仅用纸、笔、墨,就足以纵横挥洒出内心的波澜。这两种艺术皆是在空白的帷幕上进行追求与探索,考验的是表演者和文人墨客对于心智的研磨和运筹帷幄。在乐曲《墨客》“溶”这段中,上下方两个声部节奏的交错,加之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作曲家用这一“蒙太奇④”式的创作手法,实现了对时空的再造,通过上下方极快和极慢速度节奏律动对比,形象地给听众勾勒出文人墨客内心的悸动。

此段上方声部是一条支撑性的旋律,下方织体比较密集,通过上下方声部极快与极慢速度的律动对比实现了“紧打慢唱”的这种形式。紧打慢唱这一技法可以将表现松弛和表现紧张、激烈的两种情绪相交融,好比两个时空的对话,两种不同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所构成的音乐音响同一时间呈现,最终给欣赏者带来双重的听觉体验,此处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乐曲构思上的用心。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方岽清极为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其创作理念就是追求音乐中的画面感,在当今筝曲的创作中我们看到有些作品过于沉迷西方作曲的那套模式,忽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音乐的可听性和画面感已逐渐丧失。但在此曲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岽清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到完美平衡,并融入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且用自己独到的音乐语言传递给欣赏者,这在被西方音乐文化充斥下的今天,该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实属难得。

三、乐曲中的文化内涵

时间具有一维性,是线性向前且不可逆的。书法与音乐的创作、欣赏尤为强调时间的进程,通过书写线条或音乐音响,唤起人的感情意象。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让人一眼看上去整体一气呵成,笔势游云惊龙,并非字与字之间的拼凑。好的音乐同样也是,听众不是被某一个乐音所吸引,而是被整首乐曲呈现出一种精神气质所感动。

《墨客》这部作品并不是在叙述一个故事或描绘一个场景,此曲中作曲家想要展现的是书法书写沉浸时人的心境变化,这种心境上的变化与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前酝酿的状态是相通的。书法、音乐的内部都强调节奏律动,作品是创作者生命律动的物化形式,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内在律动达到统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故,探索、挖掘乐曲背后的作曲家想要传达的精神、气质是把握此曲内涵的关键。

从筝曲《墨客》的乐谱中能看到作曲家的许多巧思。首先就是诗文引用,诗文背后蕴含着的中国文人精神为此曲奠定了基调。其次是每段落前通过“浸、染、溶、溅、泼”五个小标题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明确的指引,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突出表达了书写者内心的心境转变,情绪层层推进,拉进听众在聆听过程中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增加聆听过程中画面感的形成。再者是行云流水般的曲式结构,虽然此曲为贯穿曲式结构,但每段落的旋律与主题环环相扣,作曲家巧用西方作曲手法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元素,使乐曲在创作技术层面具有一定高度和水准,还兼具可听性。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的物质再现,方岽清注重音乐民族化,并在创作中深入挖掘中国音乐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更是将背后蕴藏的文人精神思想,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达,使具有不同欣赏能力的听众都可以理解、接受,通过设置合理的技术难度,令演奏者和现场观众都能有愉悦感和满足感,感到非常过瘾,是作曲家在创作中追求的一种内涵、气质。

四、结语

古筝,这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至今依然保持着它的光彩活力,这跟现代筝曲的创作与时代音乐潮流的不断交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深深感受到作曲家方崠清的创作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诗词、书法、戏曲相互融,在此作品中可以看到方岽清所展现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这个时代和整个中国民族精神的理解,实在难得。笔者希望通过对筝曲《墨客》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体现出中国当代作曲家心中的情怀与肩负的责任,也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能引发更多古筝演奏者的思考,推动古筝音乐的发展。

注释:

①由肖方先生担任编剧、作曲的新编古代大型神话戏曲《哪吒》于1983年问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在海内外同步发行,在戏曲业内产生巨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当代戏曲在大银幕展现的最成功典范。

②由肖方先生担任编剧、作曲的新编古代大型神话戏曲《钟馗》于1985年河北省戏剧节首演,获特别荣誉大奖。其剧中经典唱段“来到家门前”收录至中国戏曲学院创作教材范例。

③《方岽清古筝音乐作品》,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17年。

④法语:Montage.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

参考文献:

[1]周俊杰.书法艺术形式的美学描述[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

[2]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3]庞荣.论书法与音乐的同质性[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李薇.论音乐与书法在艺术表现中的通感关系[J].音乐天地,2013,(03):7-8.

猜你喜欢
古筝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美好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