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2 16:50高晓丹徐英德张昀安婷婷张广才李嵩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高晓丹 徐英德 张昀 安婷婷 张广才 李嵩

摘要 分组教学法在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及目标组成,在传统固定模式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开发新颖的、多样化的随机分组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多种思维交流碰撞、并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探讨了分组教学法在农林类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建设的多种随机分组方式,并归纳了应用此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收效和感受。

关键词 分组教学法;土壤肥料学;大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20-027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20.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of Group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Soil and Fertilizer Course

GAO Xiao dan, XU Ying de, ZHANG Yun et al

(College of Land and Environment,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g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Group teaching is wid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d diverse random grouping methods based on traditional fixed model group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activate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tmosphere,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collision of multiple kinds of thinking, consider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group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expounded the variety of random group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Group teaching method;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s;Undergraduate teaching;Research learning

分組教学法是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合理指导学生间展开合作,形成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并存的学习模式,有效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和自主扩展学习内容的目的,又称小组合作学习[1-2]。此教学法可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细致、有针对性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使学习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学习场所不局限于课堂。土壤肥料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笔者开展了分组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探索适合该课程的分组模式。

1 分组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分组教学模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容易照顾到学生个别差异的问题而产生分组教学这种形式。我国也是分组教学法理念提出和实践最早的国家之一[3]。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受教育者人数大幅度增多,集体授课制下的班额不断增大(100~200人/班),为解决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分组教学法随之产生[1]。分组教学法最初是根据学业水平、能力、性别和个性等特征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组织划分,通过提出共同任务,激发小组成员通过合作、互动和交流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2]。以往分组教学法应用于较大班型的课堂教学中,且小组的划分由教师事先分好,并且小组成员较为固定,每次小组讨论学习均是同一批小组成员。目前对分组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分组教学法分为2个步骤和阶段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一是分组讨论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二是教师点评和扩展。通过教师的点评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被肯定。教师的扩展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在一些小班型的大学生专业课课堂教学中(20~30人/班),分组教学法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此类课堂中分组教学法的应用不再是因为教师照顾不到每位学生,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式和开放式学习模式配合教师更加细致和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收益倍增而展开。此类分组教学法较为灵活,通过转变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数量,为学生合作互助、学习交流提供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质与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因此具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

2 分组教学法的类型和特点

分组教学法的概念界定方式主要包括3种类型:任务导向型、指标导向型和管理导向型[3]。①任务导向型。任务导向型是指教师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要求,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学习,每个人都参与到任务学习中来。此分组方式是基于任务而定的,任务难易度对学生分组具有直接影响。②指标导向型。指标导向型是指在一门学科或一个学科组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能力分组,分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按能力进行分组教学法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③管理导向型。管理导向型是指根据教或学的各种需要,将全班学生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开展小组讨论。

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优势已得到验证。首先,对于分组教学法的实践教学形式,更加适用于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现阶段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授课,统一学习,开展分组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与组员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进一步确定目标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限,但是组织形式和学习探究过程,能为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提供基础。其次,分组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感知和认知。分组教学法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学习的整体过程,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而使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做出针对性指导[4]。再次,分组教学法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并非培养学生的超常教育,也不是偏重少数的特长学生,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种學习方式避免了集体授课中经常出现的部分学生“旁观”的现象,给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1]。

3 分组教学法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和食品草业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科学[5-6]。土壤肥料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和植物营养学基础两大部分,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开设土壤肥料学课程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土壤肥料学课程建设对于提高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和产品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教科书仅仅能满足课程理论方面的教学需求,而在生产实践方面,教科书的修订速度往往滞后,而该课程的特点又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开发出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适应该课程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了解农业前沿动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专业基础课,50%的学生倾向于以下3种教学方式:教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教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教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7]。基于此,作为专业课的授课教师,要不断充实专业领域有关的知识,在系统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相关新闻动态,将其内化为以联系实际的形式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必要在土壤肥料学的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的实践,并不断完善分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该课程特点的“土壤肥料学分组教学”模式。

4 土壤肥料学课程特点决定分组教学法的实施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但由于课时有限和实践基地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在课程中缺乏到田间地头考察体验的机会。单纯通过板书、多媒体等手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而缺乏感知度,只能应对考试,而对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应对能力严重缺乏。专业课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不管是在资料搜集整理与解读还是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与实践方面,教师应合理科学地指导学生[8]。

为了补充课堂理论教学,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分组教学法的课堂实践。实践一: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生产实际的主题,并以歇后语或者谚语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学生自选主题并自行组队分组学习,限定每组3~5人。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有关理论,教师也会适当提醒和引导学生。小组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收集查阅资料,准备一个简短的课件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汇报展示,同时包含提问答疑的讨论环节。小组学习期间如遇疑问可在日常课堂中随时与教师讨论。最终各小组间互相评比,教师也参与打分,最后各小组获得最终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展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分组教学实例,由于要占用学生的一些课余时间去收集资料,讨论学习和准备汇报等,因此选择让学生自由组队,这样方便小组成员有充分的共同学习时间,以免由于生活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而无法保障充分的学习时间。

实践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穿插一些简短的分组讨论学习在其中,如介绍完土壤有机质的含义、组成、形成和性质后,要总结土壤有机质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此时可先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3~5 min,然后概括出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补充完善。此时的分组大多以座位区域随机划分,由于随机分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很可能并不熟悉和互相了解,大家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因此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互相取长补短;另外,由于前面知识点的介绍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学习时间,学生此时很可能精力没有刚刚上课时候那么集中,此时以小组讨论形式调动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口说话的同时也积极地思考,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实践三:多种方式的随机分组可以更有利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愿意参与,乐于思考。例如,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偶尔可以采用按照学生衣服的颜色色系进行分组;将学生名单的Excel表格调出来,如想要分6组,就随机分配1~6的数字给每一位学生,然后被分配到相同数字的同学作为一组;还可以准备任务卡,关于该节课要分组讨论的问题,拿到相同任务卡的同学为一组;为了避免学生对小组讨论无动于衷,还可将班级中较为活跃的同学任命为几个组的组长,让组长们挑选组员,或者组员自愿挑选组长归队,通过“鲶鱼效应”[9]来活跃小组学习氛围。

在土壤肥料学的教学中,许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分组。学生分组能加强学生互助学习,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多变的分组方式在小组学生互评中往往能更加公正公平,也让学生有新鲜感和存在感[10]。

5 结语

分组教学法中分组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分组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心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充分用心准备。同时,在分组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以下2个问题:一是对学习的过程控制过多,教师经常将自己的思考结果附加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自由式讨论学习难以顺利进行;二是对分组学习的过程控制过少,仅分组、不引导,学生没有一个可以学习创新的主线,教师若不及时引导,教学内容就很容易偏离主题,使分组学习的模式仅仅流于外在形式。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监督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巧,找出学生经常碰到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全面组织课堂学习。这些活动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成就感,使学生爱上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学习来复习整体学习的过程,其效果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自己的反复说教[1]。

分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小组讨论活动中去,多方面交流的合作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与发挥,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1]。“分组学习汇报—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扩展”这種分组教学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找到合适的分组讨论模式进行实施外,还需要对学生分组学习的成果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分组学习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对不足的地方进行适时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分组教学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仍需要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土壤肥料学分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石锐.分组教学在大学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47-49.

[2] 官美琳.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OL].好家长,2018(98)[2019-02-10].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HJZH 201898051.htm.

[3] 陈朝东,杨文.我国分组教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10):47-50.

[4] 杨萍.高等农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新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8(5):74-77.

[5] 张晓君,曹宁,杨振明,等.思维导图在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3):85-87.

[6] 高晓丹,张昀,张广才,等.土壤学课程思维导图理论及其教学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573-578.

[7] 姚蕾.大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模式选择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05-206.

[8] 苏亚,邱丙亮.分组教学在研究生课堂中灵活运用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104-107.

[9] 张艳秋.关于“沙丁鱼群中鲶鱼效应”的教学思索:谈新因子对学习主体的智慧激活[J].中国林业教育,2003(4):22-23.

[10] 李东旭.课堂分组常用方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EB/OL].(2019-03-12)[2019-03-20].https://www.sohu.com/a/300700375_652365.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
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教学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