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2019-11-23 03:22刘志琴钟慈芳阮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8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心率急性

刘志琴 钟慈芳 阮娜

【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 5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率(72.21±4.77)次/min及呼吸频率(15.22±0.66)次/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1.02±6.99)、(18.45±0.51)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FEV1(1.00±0.19)L以及FEV1/FVC(72.70±4.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64±0.23)L、(59.05±3.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肺功能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综合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075

对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需给予有效的护理配合, 通过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促进肺组织痰液及时排出,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现为了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特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该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疗的5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46~85岁, 平均年龄(65.92±6.75)岁;病程2~22年, 平均病程(13.65±3.9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48~86岁, 平均年龄(67.11±6.70)岁;病程2~21年, 平均病程(14.26±4.1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无高流量通气禁忌证;②不存在心功能以及气胸障碍;③符合疾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2]:①治疗依从性较差者;②交流沟通障碍者;③存在明显烦躁不安者;④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定时为患者拍背, 促进其排痰;保持病房内安静, 确保患者睡眠充足;定时开窗通风, 将病房内的湿度及温度调至人体最舒服状态;给予患者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水、维生素以及热量等。

1. 2. 2 观察组 患者采用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①组建综合护理小组:组内成员由2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以及1名主治医生组成, 所有成员均接受专业呼吸机操作培训, 详细了解机械通气呼吸生理学基础。②氧疗护理:为更好的排出痰液, 可将温水加入湿化瓶中, 湿润其呼吸道黏膜。对于缺氧严重并伴有重度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需行持续低流量吸氧;对于二氧化碳潴留较轻者, 可增加其氧流量或改为面罩吸氧。③呼吸道护理:定期为患者吸痰, 吸痰时要避免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对于可主动排痰的患者, 可通过背部叩击辅助排痰。对于需要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 需保持药液浓度、温度适宜, 降低给药时对呼吸道的刺激, 并指导患者尽可能进行深呼吸, 并放慢呼吸速度, 将药物送至肺泡。④呼吸训练护理: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坐位或卧位, 放松上身肌群, 深呼吸, 腹部挺起完成吸气, 腹部内陷完成呼气, 将吸气与呼吸比设定为2︰1或3︰1, 即通过腹式呼吸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并增加肺部通气量[3]。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护理前后肺功能(FEV1/FVC、FEV1)改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体温、心率及呼吸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率(72.21±4.77)次/min及呼吸频率(15.22±0.66)次/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1.02±6.99)、(18.45±0.51)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護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FEV1(1.00±0.19)L以及FEV1/FVC(72.70±4.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64±0.23)L、(59.05±3.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阻肺属于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 呈进行性发展, 且不可逆, 初期无显著临床症状, 如延发为急性加重期后会出现脓痰、大量黏液性痰液、气促、气喘、咳嗽以及咳痰等临床症状, 且呼吸道阻塞和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4, 5]。一旦发生呼吸衰竭, 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故给予合并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为探究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该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特进行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心率(72.21±4.77)次/min及呼吸频率(15.22±0.66)次/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1.02±6.99)、(18.45±0.51)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者FEV1、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FEV1(1.00±0.19)L以及FEV1/FVC(72.70±4.5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64±0.23)L、(59.05±3.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 综合护理干预是通过明确护士职责、将护理程序系统化来提高护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新型护理模式, 应用于该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对氧疗、呼吸道以及呼吸方式进行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降低呼吸频率及心率, 提高肺功能, 效果显著[6, 7]。

综上所述, 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肺功能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月英, 夏朝云.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32):157-160.

[2] 陈春英. 浅论合并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肺部感染程度与其疗效的相关性.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1):161-162.

[3] 李婷. 对老年急性加重期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探讨.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20) :231-233.

[4] 胡敏燕. 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7, 3(3):43-45.

[5] 吴利芳.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 2(13):96.

[6] 邓璀, 姚桂锐, 周秋宜,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 齐鲁护理杂志, 2017(23):32-34.

[7] 何俊芹.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河南医学研究, 2018(1):3258-3259.

[收稿日期:2019-03-13]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心率急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离心率
在最佳心率区锻炼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求解圆锥曲线离心率“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