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11-23 03:22张凤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8期
关键词:住院时间骨科并发症

张凤

【摘要】 目的 研究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干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08±2.13)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21±1.3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891, 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 低于对照组的2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 有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 促进病情康复, 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干预;住院时间;骨科;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097

目前, 对于骨科疾病的治疗, 常常以手术为主, 但手术的实施可对患者的身体组织功能造成比较大的创伤, 并且, 钢板或石膏内固定与手术操作都十分复杂, 容易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使得其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 进而对术后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1]。为此, 临床有必要为骨科患者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护理手段, 在我国临床现阶段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 虽能取得一定成效, 但总体护理效果欠佳, 且无法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基本需求。而预见性护理干预则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方法, 可侧重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以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自信心, 从而有助于确保各项护理操作的顺利开展, 并且, 此法还能针对患者治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 及时采取个体化的措施进行预防, 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促进病情恢复。此研究, 作者以110例骨科患者(接诊于2017年5月~2019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分析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骨科患者11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9例, 女26例;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61.39±13.80)岁;下肢骨折患者9例, 颈胸腰椎骨折患者20例, 上肢骨折患者2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5例;年龄19~78岁, 平均年龄(60.85±13.95)岁;下肢骨折患者8例, 颈胸腰椎骨折患者19例, 上肢骨折患者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研究知情, 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病历信息完整, 治疗依从性良好。本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开展。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术前准备、健康宣教、术后康复指导与病情观察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预见性护理干预, 详细内容如下。①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指导患者采取音乐疗法、深呼吸与倾诉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消除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关心并鼓励患者, 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 及时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错误认知, 让患者能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 从而有助于改善其治疗依从性。②术后, 适当抬高患者双下肢, 指导做适量的肢体被动训练, 予以下肢按摩护理, 改善血液淤滞及高凝状态,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根据疾病治疗要求, 对患者的饮食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 鼓励患者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将腹部按摩的正确方法教给患者, 并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进行排便训练, 以免发生便秘。按时协助患者做有效的翻身, 嘱患者勤更换内衣裤, 确保皮肤干燥、清洁, 做好个人卫生, 若有必要, 可向患者提供悬浮床垫, 避免因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压疮。③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按时开窗通风, 确保病房内空气清新, 以免发生院内感染。利用空气消毒机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 避免病毒或细菌传播。嘱患者在餐后利用淡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 确保口腔处于清洁与湿润状态, 若有必要, 可对患者施以雾化吸入治疗, 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症状, 促进痰液稀释, 从而有助于降低肺不张与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④将床上排便的方法教给患者, 直至其完全掌握为止, 并鼓励患者适当饮水, 不仅能增加尿量, 还能起到对尿液进行稀释的作用。每日按时对患者的尿道口及导尿管进行充分的消毒, 更换引流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08±2.13)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21±1.3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891, 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 低于对照组的2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来,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 使得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进而导致因车祸或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而引发的骨科疾病显著增多, 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的损害,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手术则是骨科疾病比较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抑制病情进展, 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改善预后[3]。但为能确保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需做好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预见性护理干预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方法[4], 以“预防先于治疗”为主要原则, 并将患者作为整个护理工作的中心, 从并发症预防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 以有效减少其在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从而有助于促进其术后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预后效果[5-9]。此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2.08±2.13)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8.21±1.36)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891, 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 低于对照组的2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疾病术后相关并发症及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经预见性护理干预后, 患者的不良心理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依从性明显提升, 而这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以及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来说则起着积极性的作用;通过环境护理、肢体被动训练、防寒保暖与口腔清洁护理等,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与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促进病情康复, 提高预后。因此, 临床可将预见性护理干预作为骨科疾病的一种首选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 预见性护理干预运用于骨科护理中, 可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外, 还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8):53-55.

[2] 高克霞.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河南医学研究, 2015(6):160.

[3] 吴玉兰.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14):77-79.

[4] 武嘉瑞.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33):4681-4682.

[5] 杨艳. 临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22):135-136.

[6] 黄文萍, 闵小春. 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20):163-164.

[7] 李春梅. 骨科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8):253.

[8] 王喜. 臨床骨科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与分析. 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2):3030.

[9] 姚兰芳. 预见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骨科护理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24):20.

[收稿日期:2019-03-01]

猜你喜欢
住院时间骨科并发症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优质护理模式在脑积水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