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南迁记

2019-11-24 16:36熊悦
老区建设 2019年17期
关键词:萍乡市菌棒福林

心怀梦想,外出打拼小有成就

1992年,贫寒的家境使肖高龙在高中毕业后,和众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打工的道路。刚出校门的肖高龙,身无一技之长,只能在菜市场做批发和屠宰生意。不甘平凡的肖高龙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2004年,肖高龙为了心中的创业梦来到萍乡市,成立陶瓷公司并进军服务行业,但由于对市场的不了解,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不过,多次挫折也让他对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3年,在了解到食用菌良好市场前景后,肖高龙在萍乡市创办江西武功山食用菌有限公司。2014年2月的一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黑龙江从事二十多年种植黑木耳的技术老师吕福林。当时肖高龙问吕福林:“江西能不能种植黑木耳?”吕福林回答:“南北气候、水质条件不一样,什么天气浇多少次水,一次水多少量,什么样的水质才可以等等,都要做实验才能确定。你在南方种植黑木耳需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肖高龙没有被困难吓住,当天就决定要做黑木耳种植实验。肖高龙在距离萍乡市区40公里的山区成立了实验基地,邀请吕福林当技术员,吃住都在基地里,开始了黑木耳种植实验之路。然而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种出的黑木耳品质不佳,卖不出,全报废了,损失很大,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肖高龙并没有气馁,鼓励大家:“你们只管做出黑木耳食用菌的菌种及种植技术的参数,有没有人吃,卖不卖得出是我的事。”2015年,在多次失败后,终于种出和北方品质一样的黑木耳。

凭借过人的决策管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公司当年就实现盈利,肖高龙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企业做大了,肖高龙没有忘记家乡。

心系家乡,返乡创业助力脱贫

2016年6月,肖高龙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回乡创办江西麓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元,致力于打造集种植、采摘、加工食用菌为一体的市级龙头企业。

黑木耳是绿色产业,不用打农药、施化肥,过了采摘期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肥田,不影响水稻种植,每亩纯利润为5千元至8千元不等。但是本以为会大受追捧的肖高龙却受到了冷遇。

起初,大家没有黑木耳培育经验,很多人顾虑重重。黑木耳收获后能不能卖出去?生产过程中灭菌、接种、发酵、温度、湿度等技术要求很高,能不能干好都是问题。

为打消大家的顾虑,2016年10月,肖高龙先在油田镇江下村试点,第一批120亩菌棒在油田镇江下村下田摆放。同时,建立江下村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菌棒、统一发酵育种、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收购木耳、统一销售产品”的运营发展模式,确保种植户们“当年种植、当年获益”,无后顾之忧,至此,肖高龙正式开启了回乡创业之路。

第一次试种,肖高龙的黑木耳就取得了丰收,产品一上市就脱销,参与种植的7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打消了大家心中的顾虑,想参与进来人也多了起来。

为扩大种植规模,肖高龙免费向想种植的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带领他们实地参观学习黑木耳种植基地,发放黑木耳种植栽培技术手册,从黑木耳的生长环境、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了黑木耳养棒、摆棒、催芽管理、采摘、晾晒等管理方法,培育了30余名种植能手,全部实现独立种植,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的目標。

“基地就在家门口,除了在合作社里有股份,我也在这里打工。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能照顾家里,闲下来还能干其他农活。”江下村贫困户彭爱民家因病致贫, 2016年加入江下村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一年下来,除了分红,他与妻子俩人在黑木耳产业基地务工还有1万多元收入。2018年,彭爱民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亩,当年纯利润达2.5万元。

心坚石穿,笃定信念继续追梦

在肖高龙的辛勤努力下,油田黑木耳已发展成吉安市规模最大的黑木耳产业。2018年,油田镇几千名村民自发参与,共种植黑木耳4500亩以上,黑木耳产业产值1.2亿元,公司发放务工工资300余万元,为该镇1286户贫困户带来了70余万元的分红。2019年,将有近两万村民参与,产值可达4亿元。

“这里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勤劳朴实的民风,还有政府补贴做支撑,我有信心做好黑木耳产业……”回望返乡创业历程,肖高龙信心满满,立志循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思路,继续追梦!

作者简介:熊悦,吉安县万福镇政府一级科员。

■责任编辑:史慧芳

猜你喜欢
萍乡市菌棒福林
<读迷作品>
石湖林场香菇种植户(新韵)
浅析陇西香菇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猪王
萍乡市2016年疑似肺尘埃沉着病病例分析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萍乡市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
一枚小铜钿
欢喜冤家
萍乡市老年男性高血压人群夜尿患病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