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反溯巧解高中自然地理疑难试题

2019-11-24 05:51周文玉
地理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气压海拔本题

周文玉

摘    要:思维反溯能有效突破高三学生顺向思维习惯的束缚,开辟解答高中自然地理疑难试题的新路径。文章通过思维反溯法,使得试题中陌生的情形与熟悉的来源联接;从各个自然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出发进行回溯,实现自然要素转换;反溯树立参照物,对比显现异同,从而有效解答疑难试题。

关键词:思维反溯;解题思路;地理试题

全面掌握自然地理事物的来龙去脉是解答有关疑难问题的基础。高三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大多习惯于查看问题的去向,思维顺向延伸;他们通常不会去做思维反向延伸,进行思维的反溯,查看问题的来向。这就致使其解题视野不够开阔,思路难以畅通。

思维反溯指的是从问题基点出发联系得出这个基点的上一点,再延伸到更上一点的这种不断延伸的联系。思维反溯非常重要,在验证基点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新的解题线索,找到问题背后隐藏的因果对应关系,从而顺利解答试题。

一、反溯追寻来源,将陌生导向熟悉

通过追溯地理事物的“前世”,使得当前试题中陌生的情形与产生它的我们较为熟悉的来源联接,揭开其“今生”神秘的面纱。

例1:图1示意某地近地面与3 000m高空的垂直气压差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若P、Q位于同一纬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P为陆地,Q为海洋  ②冬季:P为陆地,Q为海洋  ③P为城市,Q为郊区  ④P为郊区,Q为城市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面对此题,很多学生要么受阻于“垂直气压差”这个不乏陌生的概念,要么粗枝大叶将“垂直气压差”混同于气压(等压面),答题结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题需要知晓P处和Q处近地面的气压状况是偏高还是偏低。其中的要害在于需要细心审题,准确理解“垂直气压差”这个关键词语,千万不要把图中曲线错看成气压(等压面)。这就是说,解题要做的首要工作是找到等压面和垂直气压差两者之间的联系。该图为近地面与3 0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示意图,其中Q处于气压差峰值,垂直气压差大;P处于气压差低值,垂直气压差小。由此可做出判断:同一水平面上,Q处近地面气压较P高,同一水平面上,Q处高空气压较P低,致使垂直气压差值大;P处近地面气压较低,高空气压较高,致使垂直气压差值小(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值大于其高空的气压值)。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即如图2所示,这个图学生非常熟悉。

有了图2这个基础,本题的具体解答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近地面夏季陆地气温较高因而气压较低,对应P;海洋气温较低因而气压较高,对应Q。近地面冬季陆地氣温较低因此气压较高,对应Q;海洋气温较高因此气压较低,对应P。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的相反。归结起来就是:Q近地面气压较高对应夏季的海洋或者冬季的陆地,P近地面气压较低对应夏季的陆地或者冬季的海洋,所以说①正确②错误;另外,Q近地面气压高,则气温低,为郊区;P近地面气压低,则气温高,为城市,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项。

二、反溯实现要素转换,体现综合思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自然地理的重要原理。解答自然地理试题时,应该牢记立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从各个自然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出发进行回溯。这样做常常能够触发我们的解题灵感,开辟解题新路径,出现让人惊喜的效果。

例2:秦岭东段支脉伏牛山系北麓重渡沟,植被覆盖在98%以上,且区内有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媲美。某年暑假某中学地理夏令营考察了重渡沟,体验了沟内海翠河和金鸡河沿岸“高峡飞瀑藏幽径,绿水秀竹怀古情”的独特环境。

据此及图3回答,海翠河沿岸的800亩竹林,其主要自然形成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                   B.纬度和土壤

C.水源和技术                   D.土壤和植被覆盖率

解析:本题隐藏着对于综合思维这项高中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较高水平要求。要求我们运用综合思维梳理出河流—地形—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逆向反推,步步为营,答案呼之欲出。在我国,竹林适宜生存在水热丰富的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重渡沟地处秦岭北麓温带地区却有着大面积茂密竹林,可知这里的水热条件特别优越,尤其是冬季气温经推测应该偏高;进一步推理,这里受来自北方寒冷的(带来降温)冬季风的影响较小。至此,解答本题的重要工作在于把图中现有河流之水系这一自然要素信息与气候之气温这一自然要素建立起相应联系。

第一步,先将原图旋转,如图4所示。

第二步,很自然地联系到北面高地形对于冬季风的阻挡:通过题目中河流的流向推测出地形地势尤其是山脉的分布位置(图5)。依据图5海翠河上游高地势及山脉的分布位置,海翠河沿岸位于冬季风背风坡的山谷,水热条件较好,能够满足竹子生长要求。所以A项正确,B、C、D项错误。

三、反溯树立参照,对比显现异同

反溯地理事物起初的情形,把它立为标杆,使之成为变化后所形成的地理事物的参照物,然后在对比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异同,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例3:[2017年全国文综I卷第37题(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 ~ 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生普遍得分不高,难度较大。究其原因,题中描述的自然地理现象细微具体(山地某一自然带内部分异)。这与考生备考所储备的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较为宏观(山地不同自然带之间的分异)反差大,材料的新颖度大大出乎考生意料,不少考生心里产生慌乱。

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把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语句的意思明确化、具体化,以图释文。本题的核心要求实为回答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要紧扣材料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依据文字描述画出此规律(未受干扰)的图示(图7),用作与遭受干扰的图示两相进行对比的依托,树立对照的对象。 图6与图7 两相对照,第(1)题和第(2)题的答案均赫然显现。

第(1)题,通过对照可直观发现哪个坡向以及哪个海拔范围内植物多样存在异常之处:阴坡符合单峰变化这一规律;阳坡曲线则明显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故说明阳坡受到干扰。阳坡在2 000 ~ 2 300米范围内(苔原带的中下部),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此为遭受干扰的部位(阳坡海拔2 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单峰变化规律,该部位未遭受干扰)。

在阳坡2 000 ~ 2 300米范围内,从绘制的图8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遭干扰与未干扰(部分)两条线逐渐接近,表明干扰强度逐渐减小。海拔2 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单峰变化规律。所以说,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第(2)题, 绘制“植物多样性未遭干扰的阳坡和阴坡对比示意图”(图9),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樣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另外,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这“部分地区”是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多于阳坡。

参考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 ~ 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猜你喜欢
气压海拔本题
世界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纳入国家电网主网覆盖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孩子的潜力无限,这样的“狼爸”可以多一些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气压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