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能单元课”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几点思考
——参与浙江省九城区小学体育教学联盟第八届研讨活动所获

2019-11-25 06:48葛婷珏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
灌篮 2019年18期
关键词:学练运球重难点

葛婷珏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九城区小学体育教学联盟第八届研讨活动在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举行。本次活动课以展示课形式呈现,在传递省纲要》中“技术、体能、运用”单元内容构建理念的同时,用实际课堂教学来诠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本质区别,注重和追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在参与本次活动观摩后对于“体能单元课”中突破重难点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 重难点设定并非单一教学内容的延伸

在“体能单元课”的课堂中注重组合内容的教学开展,所以在组织学生练习时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考虑,那就是教学重难点。因为在新授课之后,“体能单元课”教学的开展是对之前技能学习后的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课堂中采取多样的练习方式目的是便于促进学生对技术要领的进一步熟练掌握。在单一技术动作的练习中,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更多的是在上一课次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但两个单一技术动作组合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再是以往某项单一技术动作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而是由两者相衔接时存在的教学新问题所决定。而这又与之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紧密关联,前两个单一技术动作影响衔接,从而影响组合内容的教学。

二、 “体能单元课”中效突破重难点时,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 了解学情保障重难点合理设定

在“体能单元课”中,一个关键因素决定着本堂课是否可以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实现教学合理有效,有利于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学情(特指学生之前相关内容的学习状况)。因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对于之前相关内容的学练进展状况会各不相同,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本次活动《曲线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方法》展示课为例,本次课为第四课时,学生在直线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组合内容学练的基础上,运球方式由直线运球提升到曲线运球难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传的配合能力。使得学生在练习中需及时调整运球方向,眼睛及时观察前进路线,曲线前进的过程中协调好身体姿势,同时在合适时机将球传给同伴。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合理设定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 根据组合内容重新定义重难点

“体能单元课”中将两个具有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目的在于避免以往单一技术教学后学生能够掌握并展示技术动作,但在平常的实践过程中却又出现运用性障碍的尴尬情景。以篮球运动为例,学生在接受单一的曲线运球和单一的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教学之后,对于单个技术动作也许掌握到位,然而在之后课余时间与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迫于即时情境必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曲线运球绕过防守队员,同时观察合适时机将球传给在不断移动下出现在有利进攻位置上的队友。曲线运球快速过渡到传球的能力和判断队友移动路线并准确传球到位的能力,需要平时课堂中巧妙安排相应的练习,才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在这过程中,两个技术动作在前后衔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正是引起重视的关键点,而这个正是制定组合内容重难点重要依据。

(三) 学练方式具备层次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技能的学习掌握需要建立在不断参与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体验,才更有利于对学练内容的掌握。在教师授课阶段,围绕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时采用层层递进的多样练习方式来展开教学,一方面便于学生对于组合内容的练习加深印象,逐渐形成新的动力性定型,另一方面让练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真实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相应课外活动的热衷度。以本次活动《曲线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练习方法》展示课为例,授课教师在课堂基本部分环节通过围绕本课时的重难点设置固定曲线运球传球——移动曲线运球传接球——实战运用——篮球体能练习四个学练内容,始终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新鲜感,使其在原有基础上一直处在不断尝试新练习的活动中,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学练方式的层次体现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难度逐步提升,这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促进其学练中建立自信心。

三、 结合常态“体能单元课”的思考

在观摩本次课堂展示活动后,笔者思考在保障“体能单元课”有效开展,在教学中设定并突破重难点之前,有两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地方与一线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 借班上课

“体能单元课”的教学中,在一种情况下会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借班上课。“体能单元课”的开展一般建立在“技术单元课”的基础上,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理念下,几个小单元之间的课时量往往由不同的教材类型、不同水平学段的学习所需而决定,在“技术”到“体能”之间的过渡时,首先要建立在“技能”小单元授课到位的情况下。《省指导纲要》提出“‘技术单元’相当于新授课;‘体能单元’相当于练习课”,也就是说本次本三堂课堂活动展示课都应当是建立在已开展新授课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中重新授课到练习课的持续开展相对便捷,一方面授课对象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不仅对之前整体的技能学习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便于之后课堂教学的开展,而且对于其中不同个体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情况都有相对细致的掌握。换而言之在非本人任教的班级或借班上课的前提下开展“体能单元课”教学,对重难点的突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以《不同跳跃方式的运用方法》课堂教学展示为例,本堂课是第八课时的“运用单元课”,换而言之授课教师在进行本堂课教学之前应当已经对授课班级围绕该单元进行了前其七次相应课时的教学,然而对于跨区域进行前七次借班上课的可能性不言而喻。在借班上课的前提下,对于重难点的设定与突破,着实有不小的挑战。

(二) 单个技术地掌握程度

“体能单元课”的教学中,之前学生群体对组合内容中任何一个单一技术动作的学习掌握程度都会对教学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在一个技术动作与另一技术动作组合教学时,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需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技术动作学生学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另一个技术动作学生学练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两者组合练习时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就是说在两个技术动作都已经突破各自的重难点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在两者组合练习时需考虑衔接时会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前两者单一技术动作学练时存在的实际问题状况如果没有及时合理的解决,又将影响着组合练习时教学重难点的设定。

“体能单元课”将不同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动作通过游戏和比赛进行有效串联,而这个串联的过程正是“体能单元课”中出现的重难点,这对当下教师对于单个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运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体能单元课”过程中,运用游戏和比赛是个相对有效的手段。在这个游戏和比赛的过程中,既促进了学生个体对技术动作从熟练掌握向合理运用转变,又保障了学生个体相应身体素质得到提升,避免了以往课堂中常见的为了身体素质而锻炼身体素质的单一枯燥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

本次研讨活动中的教学展示,将多个单一技术练习有效组合在一起,在多种方式的练习中提高单一技术动作以及组合动作的质量以及通过创设不同难度的学练环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学精学同。尤其对于具有“开放性运动技能”特征的运动项目而言,实现从技术练习到场景练习,最终能应对真实比赛。这正是符合大环境所积极倡导的“体教结合”的体育理念,将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与该项目的训练与运用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受益。

猜你喜欢
学练运球重难点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完形填空一则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双人运球”乐翻天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