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

2019-11-25 18:01耿傲蕾
中外医疗 2019年26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抗生素

耿傲蕾

[摘要] 目的 研究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 在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方便选择90例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应用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段在13~34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15例,发生的概率为16.67%;年龄段在35~54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30例,发生的概率为33.33%;年龄段在55~75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45例,发生的概率为50.00%,通过对比发现年龄段55~75岁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比较多,明确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在常见的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的抗生素(P<0.05);在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明显高于其他器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用药中,需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抗生素;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9(b)-0092-04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biotics and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GENG Ao-lei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gyang City, Hubei Medical College, Xiangyang, Hubei Province, 4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biotics and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6 to September 2018, convenient selected 90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to antibiotics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the number of cases of infection between the ages of 13 and 34 was 15 cas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was 16.67%; the age range was 35 and 54,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was 30 cas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was 33.33%. In patients between 55 and 75 years old,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was 45 cas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was 50.00%, by comparison,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age group of 55-75 yea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e groups(P<0.05); among the common antibiotics, the cephalosporin drugs were poor. The incidence of reaction was 44.4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 of antibiotics(P<0.05). In the adverse reaction system,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skin and its attachments was 36.67%,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orga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 clinical use, antibiotics should be applied reasonably to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Antibiotics; Rational use of drugs; Adverse reactions

抗生素的應用会影响其他细胞的正常发育,能够对细菌生物起到抑制与治疗的效果,在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以及细菌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杀灭作用,还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等,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范围比较广。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随之出现了诸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在该次研究中,在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在该院方便选择90例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用药的相关建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方便选择90例使用抗生素不良反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该组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为13~75岁,平均年龄(42.8±1.35)岁。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满足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标准,所有患者自愿加入该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该次实验已经取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实验表示支持,并已经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90例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需要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基本病情,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明确使用抗生素的类别,以及抗生素不良反应所出现的具体部位,并且,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1.3  统计方法

在该研究中,组间数据的统计处理均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相关情况

根据90例患者使用抗生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可知,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5~75岁年龄段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相关药物种类

在抗生素不良反应中,头抱菌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人数居多,明显多于其他种类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与相关的临床表现

经过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累及皮肤,以及相关的附件,其中,红疹、荨麻疹,以及瘙痒比较表现,见表3。

3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抗生素属于一种常见的代谢产物,由各种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各种真菌、细菌,以及放线菌等,会对其他细胞的生长发育带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在临床中,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样化。如果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在现阶段来看,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4种:①过敏反应;②特异性反应;③毒性反应;④二重感染[2]。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患者自身的差异性,药物所含的杂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同一种药物导致的过敏反应症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对于关节肿痛以及荨麻疹等症状,可能是头抱类药物导致的[4]。不仅如此,头抱菌素药物、青霉素药物还会减少患者体内的血细胞,使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对于特异性反应,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与患者自身遗传性酶的缺失具有密切联系,这种患者比较少见[5];对于毒性反应,危害的范围相对较广,会影响患者的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听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当出现毒性反应时,机体功能、组织结构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机体的正常反应,不能正常发挥生理机能等,一旦抗生素的使用量过大,又或者使用时间比较长,会使人体组织、相关器官等出现毒性反应,情况严重时,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6-9]。对于二重感染,指的是使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又或者治疗周期较长,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感染、肺炎以及败血症等[10]。

在相关研究中指出[11-15],如果正确应用抗生素,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效果,除了能够取得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防止出现细菌耐药性现象,有效扩大了抗生素的抗菌面积。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上,需要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应用抗生素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为医护人员,对抗生素进行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根据抗生素的相关特征来判定是否适应用,比如说,对抗生素的作用、药代动力进行分析,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等;②对药物剂量、药物疗程进行选择时,应该从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以及疾病的严重性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感染部位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并且还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生理情况以及病理情况等;③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全面掌握联合用药所导致的适应证,对抗生素进行联合用药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协同性,确保充分考虑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对于一些化疗指数相对较低的药物,因为安全范围比较小,所以,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就会变得比较高。患者在遗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对一些药物异常敏感,进而会出现特异质反应。在相关研究中指出[16],对于大部分的特异质反应而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人体代谢药物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以为遗传因子的缺陷,机体无法正常合成代谢所需的酶,进而药物不能够正常代谢,中间产物会逐渐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出现机体特异质反应。当抗生素在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又或者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因为敏感菌受到了抑制、杀灭,从而出现了不敏感菌,这种细菌很可能大量繁殖。通常来说,寄生菌不会危害到人体的构成,在菌群改变,以及其他可因抑制这种细菌生长、对身体有害的菌群被药物抑制与杀灭的情况下,这种寄生菌很容易转化成为新的感染细菌。对于一些原发感染菌耐药菌株,也会成为新的感染细菌。在二重感染中,常见的炎性反应主要包括口腔霉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霉菌性肠炎等。由此可见,抗生素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安全保障[17]。

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抗菌谱也比较复杂,在适应证以及禁忌证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抗生素进行实际应用之前,需要全面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以及禁忌证,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给药方式比较丰富,可以选择口服方式,也可以选择静脉注射的方式,对于静脉注射,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用药方式,所以,在临床上,优先选择口服用药。对药物剂量进行选择时,应该严格控制血药浓度,不能超过合理的范围[18]。在临床用药中,需要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展开药敏试验,遵循给药方便、安全性高、价格经济以及疗效优良的用药原则。在现阶段来看,抗生素的种类比较多,可以避免患者的药物过敏。在实际用药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掌握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有效规避过敏问题。有些患者属于易过敏体质,需要全面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19]。在临床用药中,对于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其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比较高,所以,经常应克林霉素等代替,这样可以避免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但是,在使用克林霉素之后,有些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也会死亡,所以,在用药之前,一定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在用药后,不管是生化指标,还是药物血液指标等,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需要全面监测,提供护理监护,在用药期间,需要对凝血时间、听力、肝肾功能以及血药浓度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20]。若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应该立即进行急救。若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微,可以先暂停用药,全面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替换成为其他的药物。若实际情况不允许停药,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对症治疗方式,全面控制患者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在该文的研究当中,年龄段在13~34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15例,發生的概率为16.70%;年龄段在35~54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30例,发生的概率为33.33%;年龄段在55~75岁之间的患者,发生感染的例数为45例,发生的概率为50.00%。由此可见患者年龄越高,则更容易在使用抗生素时出现感染的现象,在刘地林[17]的研究中,所选取患者的年龄段在14~75岁之间,通过对所选患者进行年龄段的划分,在14~35岁之间的患者,发生的概率为18.6%;年龄段在36~54岁之间的患者,发生的概率为35.9%;年龄段在56~75岁之间的患者,发生的概率为45.5%。通过对比发现在56~75岁之间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会更高。而在抗生素的使用种类中,该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使用头孢菌类的抗生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概率较高。这是因为头孢菌类的抗生素在临床的使用范围最广,在长期用药的基础上患者自身容易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导致抗菌的效果下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在出现不良反应的器官中,以皮肤出现红疹等最为常见,黄玉兰[13]的研究表明,在对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进行调查时发现,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为39例,所占比例为78%。

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中,使用抗生素之后,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常见,需要对抗生素的种类进行详细划分,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种类,科学用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进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华珍,罗群,姚小军.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172-173.

[2]  张波.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144-145.

[3]  张建涛,刘洪菊.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6):3615-3616.

[4]  王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9):168.

[5]  苑海.抗生素药物应用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257.

[6]  向斌,向艳.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1):88-89.

[7]  杨志刚.抗生素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9):37-38.

[8]  王明宇.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4):88-89.

[9]  张涛,樊点莲.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2):278-279.

[10]  张志强.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6(12):162-163.

[11]  陈喜红,罗小球,卜小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4):81,85.

[12]  唐涛.浅析常见的由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7(11):50-51.

[13]  黄玉兰.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的临床措施探讨[J].北方药学,2017(1):152-153.

[14]  仝向利.临床常用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情况及合理用药干预[J].北方药学,2017(11):167-168.

[15]  巩伟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50):131,134.

[16]  石晓霞.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5):198-199.

[17]  刘地林.临床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122-123.

[18]  林郁,蒋倩,黄富宏.某综合性医院抗生素应用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35):82-83.

[19]  宋华盛.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北方药学,2017,14(12):160-161.

[20]  周兵,乔守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132-134.

(收稿日期:2019-06-18)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抗生素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
童年重负:“被摄入”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