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26 14:12
名师在线 2019年32期
关键词:少先队乡土队员

郝 霞

(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自2012年9月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该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课程实施方式与要求等,促使少先队活动规范化、课程化。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国家没有统编教材,也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因此,课程设计与实施主要由学校进行。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寄宿制小学因学生长期住校,留守儿童群体面积大,加之物质依托较脆弱,对这门课程的资源储备极为有限,导致活动没有有效载体。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农村小学因其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融合当地乡土资源,可使少先队活动有依托,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化与常态化。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学生实际,甄选乡土资源

目前,教育界对乡土资源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例如,黄浩森认为乡土资源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行政区域内的,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1]。宋林飞认为乡土资源是在课程活动中使用到的一系列取自于“乡土”的,有教育潜在价值的内容[2]。而刘杰认为乡土资源是在课程活动中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本乡本土的所有素材、条件和精神力量等[3]。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观和指导纲要,将适合队员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地方自然资源、历史、地理、民俗、人物等一切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梳理出来,形成了乡土资源的内容。依据《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针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规定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笔者所在的地域甄选了五个主题,初步构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

(一)夸夸家乡的明星

笔者所在的地域历史名人辈出,他们已成为当地的精神丰碑,此外还选择了一些有较大影响力、做过重要贡献、易和少先队员生活建立联系的人物,以期对队员们起到激励和榜样引导作用。如古代有虎将之称的马超,近代有同盟会会员聂守仁,当代有治沙英雄石述柱、作家唐达天等。在开展活动前,辅导员指导队员分组,然后让他们通过走访、阅读县志、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资料,让队员认识家乡名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我为家乡美食代言

笔者所在的地域以面食为主,且种类繁多,多与节日传统有密切联系,如过年包饺子、炸油果子;清明节做豆沙包,端午节蒸“扇子”(形状如扇子般的馍馍)、包油饼卷糕;乞巧节上坟献葫芦包子;中秋节做大月饼等,另外还有面皮、凉粉、煎饼、麻辣鱼等风味小吃。这些美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让队员们利用假期时间了解家乡面食的种类和相关典故、制作工艺、历史发展等,并学做面食,从中感受美食的魅力,以培养队员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三)追寻身边的艺术

少先队员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个体素质及审美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能只靠空洞的解说与想象,而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内容及形式来实现。农村虽没有剧院、电影院等设施,但有地方特色艺术,它们多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是提升乡村少先队员艺术素养的重要资源,如传统的小曲、民歌、社火表演等通俗活泼的艺术,便于队员学习观赏。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和队员一起走访身边的老艺人,查阅县志,通过实地观赏家乡戏的表演、请民间艺人进校园等活动,让队员们了解家乡艺术的特点,感受家乡的文化艺术气息。

(四)这里民俗别具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所在的地域有历史悠久的沙井文化、民俗文化庄园——瑞安堡、“苏武牧羊”的传奇故事等。节日民俗更是别具风情,如大年初一凌晨的“燎天篷”(家人在燃烧的火堆前转圈跨火,祈求来年健康平安);端午节前夕搓花绳(用五彩丝线编织,寓意避邪);中秋节月牙西瓜献月等,都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鲜活资源。教师和队员一起制订活动方案,通过听长辈讲故事、自己亲身参与等方式,了解各种民俗的来历、演变、象征意义,激发队员对家乡独特风情的自豪之情。

(五)石羊河的前世今生

石羊河是笔者家乡仅有的河流,被誉为“母亲河”。为了引导队员们关注家乡环境资源,教师带领他们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通过了解石羊河的名称变迁、地理位置、灌溉流域、治理效果、湿地公园构造等,加深队员们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品牌活动

为了提高队员们的参与度,教师通过实践创新活动形式,使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并且充满童真童趣。活动形式有大队集中式、中队合作式、小队社团自主式。教师能做到因事制宜,根据主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同时,学校还为各个学段的队员打造了品牌活动,如中秋节为低年级队员组织“老师是妈妈(爸爸)”活动,每周二晚上为寄宿队员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每月举办一次“啄木鸟为你解答”高年级队员街头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深受各学段队员喜爱,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三、盘活课程资源,对接学科课程

伴随着各种课程资源的运用以及各学科整合发展的趋势,少先队活动课也做到了与时俱进,与学科课程及时对接,并因学科课程资源的注入而大放异彩。笔者在实践中尝试将其与语文、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一举多得,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课程体系,丰厚文化底蕴

将乡土资源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但融入要素若无科学安排,则无法保障教育质量。因此,笔者在实践中将甄选的内容由从易到难,从具象到抽象,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排列,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同时将同一主题活动的目标及内容呈现螺旋上升,使各学段活动表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我为家乡美食代言”这一活动中,制定的目标是低年级队员了解美食,说出名称及特点;中年级队员了解制作过程,办一期手抄报;高年级队员了解美食中蕴含的文化,学做一种美食。这一系列课程内容,丰富了队员的文化素养,也培养了他们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结 语

综上所述,将乡土资源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能使队员们在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中收获成长与进步。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预期的教育效果。为此,笔者做了如下思考:首先,要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同一活动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其次,要注重活动的延伸性,利用活动之外的零碎时间及时引导队员分享与思考,强化教育效果;最后,要与家长合作,获取队员在假期活动中的表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少先队活动课程越来越有意义。

猜你喜欢
少先队乡土队员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锻造少先队品牌特色 谱写少先队工作新篇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加入少先队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