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9-11-26 20:10
读与写 2019年21期
关键词:情趣美育美的

周 丹

(陕西省西安高新唐南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高中语文课堂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呈现一种立体的、多元的状态。教育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既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同时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相符。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认知基础,极有必要开展审美教育。为此,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堂训练,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鉴赏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鉴赏美。通过对文本中精辟、优美词句的鉴赏,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并对词句的内涵有精妙深刻领悟。为此,教师应对教材充分运用,鼓励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意蕴深邃、形象典型、意境优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对作品的情趣和境界进行欣赏,充分感知美好的文学形象。例如,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将美丽湘西的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向读者进行了充分展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课文反复品读,并对小说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充分鉴赏,对作者字里行间的感情深刻体会。学生通过发挥想象,感受湘西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感受。

2.创设学习情境,品味文本意境美

为了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教师应对课堂进行美学解析。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鉴赏美,自觉形成美育感染,接受美的熏陶。教师应从美学视角解读文本内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写作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是无处不在的。为了直观的展现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为顺利开展美育教育提供平台。

例如对《荷塘月色》的讲析,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将文中精彩的句子找出,再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对相关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配合选取的音乐片段,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文本之美。在巨大的美感冲击下,与作者情感形成深深的共鸣。作为写景抒情的经典作品,这篇散文处处蕴含了美。而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文本美读,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想象与联想是语文的基本素养。想象与联想能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情韵,并对文本的情思有更深刻的体会。通过美读,为学生展开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能对文学作品的基调准确把握,并对作品的主旨深刻领会。由此,不单单拓展了作品的情趣之美,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高中语文《古都的秋》中,有着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和浓厚的情感。教师在课文分析时,只需要“蜻蜓点水”。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通过对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认真体会,使语言文字变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对北国的秋来的清、静、悲凉的意蕴做到真正领悟。

4.深入挖掘文本,追求审美之品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实现美育的跨越式发展,将常规的教学模式打破。首先,应从深度上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在解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美学特征进行凸显,使学生对美育的感知更加真切,培养学生美的意识,促进课堂美育品质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欣赏美的方法。立足于美学视角,归结、优选和品读美的元素,从不同维度出发,追求审美之品质,形成审美突破。例如在讲解《离骚》这一课时,首先需要适度解读文本,再根据文本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赏析文本语言,对文本语言的特征进行总结,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同学们的总结如下:该文本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全诗四句为一节,用两个“兮”连接的句子组成的每一节中,韵脚整齐;其次文章的修辞上,运用了对偶和比喻,使文章具有灵动的表达;文本还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言在此意在彼,使文章具有无限深意。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探索美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美育的洗礼。

5.以阅读促写作,培养审美创造力

让学生回归生活,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如何表达美,创造美。而写作是思想的碰撞,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更是个体间的碰撞和交流。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有意义的生命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畅所欲言,不限篇幅长短。这样既可将学生的思维和阅读空间扩大,还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由此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富有创意的文章。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可安排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如拟写、扩写等进行写作。

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度挖掘文本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到文本与生本思维的有效对接点,引导学生刻意挖掘美、展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情趣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诗词要有情趣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