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

2019-11-26 20:27杨璐莲
文学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层面意识

杨璐莲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建构课程意识,运用课程意识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的合理化,让课程意识内化与心,教学行为外化于行。

一.概念解析

(一)课程意识及其组成部分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师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课程价值与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教师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倾向性和基本反映①。课程意识正是对课程价值本身的基本认识,也是课程价值指导课程系统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体系完善的一种基本认识。

郭元祥教授从教与学的角度认为课程意识由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三个部分构成。②课程意识是对教师是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的主体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的利用课程资源生成课程内容的一种认识。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课程意识是由问题意识、理解意识、实践意识、反思意识组成。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所在。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建构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在实践中验证假设。最后,反思整个过程,得出结论,重新建构已有认知中的课程意识。

(二)教学反思

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为求知的最好方式,它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形式的知识,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③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学行为及其背后的理论和后果进行反复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从而赋予教学实践以意义,寻求改善实践方案的过程。④

二.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任何行为都以一定的意识为指导,课程意识对教学行为也发挥着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意识导向下的产物,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其教学行为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将教学按照预期推进。同时,教学行为对课程意识有着反作用。当教学行为的实施与教师所具有的课程意识一致时,教学行为能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让课程意识内化为教师的信念。当认知结构中对实现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所要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比较单一时,通过实际教学创新生成教学行为,这样能丰富课程意识的内涵,完善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课程意识。

三.教学反思在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的作用

当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一致时,能有效促进教学的开展。反之,则不能。教学反思正是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有效转化的媒介。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看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以课程意识为指导,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是否一致,需要教学反思加以检验。因此,对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的反思应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课前反思教师安排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课中,及时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发展有积极意义;课后,反思教学行为是否实现了教学对个体的最优化。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减少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转化中问题,实现课程意识向教学行为的合理转化。

从反思的层次看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化。对课程意识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包括意识、行为、反思三个层面。意识层面的反思分为经验总结和差距反思,主要是对课程意识和教学行为转化一致的经验总结的反思,对已有的教学行为(实然)与课程意识指导下应有的教学行为(应然)的差距的反思,对运用课程意识进行设计的课程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差距的反思。对行为层面的反思,主要在于利用好的经验实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化。反思层面的反思则是对意识和行为层面的深度思考。当知—行—思,三个层面一致,课程意识便深深的融入了教学行为之中。

通过教学反思能让教师认识到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的关系,课程意识能够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也能反作用于课程意识。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意识来分析教学行为的实施,寻找改善的途径,从而使课程意识有效的转化为教学行为,并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层面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