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索

2019-11-26 23:29梅通发
读与写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品德新课程

梅通发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小学 贵州 遵义 563100)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等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品德与社会在小学阶段受重视程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试化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积极改革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1.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理想和价值目标都正在逐渐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容易发生偏差,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讲,由于绝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的过度宠爱,各种“公主病”“王子病”随之而来,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改变当前学生娇气、霸道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在学习中尊师敬友,团结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这些道德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2.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2.1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重视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语文和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两大主要科目,相比之下,其他的学科均为“副科”。在这样的理念影响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也未能幸免于难,被归为副科。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

2.2 教师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当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都传统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让学生了解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3.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

以上,笔者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意义和现状。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3.1 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当前,很多教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要想不断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首先需要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正所谓情商是决定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品德与社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树立榜眼的作用,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而学生做好表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来讲,教师不应当让学生背诵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毫无帮助。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将很多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通过故事的学生给学生讲解。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雷锋叔叔的故事,例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相比较传统背诵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当前一个比较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即“老人摔倒之后我们该不该扶”,对于这个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小品的形式,来给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会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待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总结,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3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从根本上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是具有活力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参与性的培养,以不断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品德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