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及规制管理模式研究

2019-11-26 12:22袁慧侠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异化

袁慧侠

【摘要】网络新闻跟帖评论是技术赋权下,网民话语权的释放,是对传统媒体环境下公民话语权的补充,高度的参与性、及时的互动性和身份的隐匿性使新闻的生产传播由专业封闭趋向开放和非专业化,用户生产内容成为网络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改变着精英话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分配格局,形成社会话语权利的再分配。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公民所具备的媒介素养有时并不匹配,网络新闻的用户跟帖评论区经常沦为“本我”的狂欢广场,产生虚假信息、语言暴力等异化现象。对网络新闻用户评论的管理从国家、媒体、公民等不同层面入手,完善公权力主导的法规体系,政策引导与技术引导并重,建构网络新闻用户跟帖评论的有效规制模式。

【关键词】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异化;规制管理

一、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形成社会话语权利的再分配

话语权是指公民对社会事务或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这由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等决定。社会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话语多是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精英阶层的话语,他们利用话语权为社会设定主流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规范,并依此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并维护现存社会秩序。对权力的追逐多始于对话语权的争夺,权力的交替多表现为对话语权的把持和出让。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去中心化、隐匿性等特征,深受网民青睐,尤其是在网络新闻内容趋向同质化的当下。很多网站顺应用户需求,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用户跟帖评论,聚合并形成独有的核心用户群,如网易的“无跟帖,不新闻”。传媒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新闻及跟帖评论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障,如腾讯一键分發的矩阵传播,新浪的一键分享至微博等,均促进了网络新闻及跟帖评论的发展。有人认为这是“技术赋权”,弱化了传统媒体中以传者为主导的局面。[1]从积极层面来说,这些传播自由、观点多元、互动频繁的网络新闻及评论,有利于展示全面客观的社会生活,一些热点事件经过网民的传播评论,甚至形成强烈的网络舆论,引发社会关注,并实际影响事件的发展及解决,这也使得网络新闻及其跟帖评论在公共话语权、社会管理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二、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异化现象

对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实例研究发现,在涉及国家公共事务、社会利益方面,相关跟帖评论比例偏低。在技术赋权的网络环境中,很多跟帖评论是个人化的情感利益诉求,是虚拟世界里的本我叙事和欲望狂欢,必然会产生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

(一)污名化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一书中指出,污名是一种虚拟的性格刻画,一个群体将人性中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通过有意识的传播来维持甚至强化这种污名,带给被污对象的是有别于真实身份的虚拟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意味着低人一等或者是携带危险信号,是一种单向“命名”的动态权力关系。网络环境下,由于新闻网站对用户评论的重视,用户评论的匿名性使得一些没有事实佐证的观点也出现在用户评论区。加之社会分层的细化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增多,使得污名对象不断泛化。各个亚文化群体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社会分工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也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同,污名关系也愈加交错复杂。[2]因而产生了各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利益冲突,相互污名正是这些利益冲突集中爆发的一种形式。根据“污名不易消除”和“快速传染”等特性,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区域都有可能被污名化。借助污名,人们有可能将基于其他差异的敌意合理化,甚至无所顾忌地对被污名者实施侮辱。

(二)庸俗甚至低劣的新闻选择偏好

网民的跟帖评论是用户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但是网民毕竟不同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呈现、新闻价值的判断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娱乐信息新闻化,各种娱乐新闻是网络新闻跟帖评论最多的话题领域。实证研究发现,网易门户网站每日跟帖热榜基本都是娱乐新闻,尤其是明星、名人的绯闻、丑闻,如王宝强离婚案的关注度远高于同时段举办的巴西奥运会。庸俗甚至低下的新闻选择偏好,会误导受众对新闻价值观的判断,丧失对具有重大意义问题的思考。娱乐本无罪,但如果娱乐至上,其他文化沦为娱乐文化的附庸,会对精英文化、反思文化造成侵蚀破坏,不利于建构社会共识。

(三)偏狭的民粹主义情绪

传媒技术的发展,满足甚至提升了网民的话语权,极大鼓舞了草根阶层的参与热情,草根阶层的话语表达一旦获得垄断地位,由于其相关媒介素养或文化内涵的缺失,跟帖评论就存在盲从和非理性的情绪化表现。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揭示,利益和场域关系密切,有多少种利益就有多少个场域,利益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团结协作或是批判争斗,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不同场域存在的条件,每个场域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和运作法则,在争夺或维护权利的过程中,产生纷乱甚至暴力都是必然现象。

目前中国正处于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有关掌握公权力的官员、富人阶层及某些特殊社会群体,有关这些群体的报道极易在网络空间形成“公共情绪”,即官员多是贪腐的,富人多是奸诈的,专家多是骗人的,而自己作为普通公民,是被剥夺者和被损害者。对政府及社会生活的管理者充满怨怼,认为国家应该维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要参政议政。[3]这种民粹主义情绪很容易在网络上集结,网民在充斥着“公共情绪”的协同环境中,容易对信息不做甄别,盲目跟帖,激情评说,跟帖评论区时常充斥着非理性的“狂欢”,沦为谣言的滋生地、充斥着语言暴力的舆论场。民粹主义者的浅思考甚至不思考,以及基于从众心理下的跟风、盲动,容易在网络事件中产生极化现象,如果不加控制地任其传播,终会转移到现实生活中,酿成影响极为恶劣的泄愤类群体性事件,威胁到社会的稳定。[4]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说过,在无意识领地漫游的群体,会失去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对暗示心领神会,表现出极度的轻信和盲从。被轻信和盲从裹挟的民粹主义情绪跨越虚拟的网络,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和谐安定。

(四)语言的不礼貌甚至暴力现象严重

新闻网站的用户评论区,就像路边的书报摊,谁都可以拿起翻阅品评一番。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一个互动对话进行解读,目睹互动过程的观众在心中产生互动者形象,若不是构成互动者实质面子的全部,至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在结合语境与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跟帖评论区的面子威胁性是在面对面沟通中设法缓和或不表达,而在跟帖评论中是不加以缓和便径直表达出来的语言行为,包括不符合或未满足社会规范期望的行为等。跟帖评论与传统媒体的读者反馈最大的不同是书写的隐匿性,突破礼貌原则,使跟帖评论者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因此评论者不礼貌话语常被冠以攻击性行为或暴力语言的标签。

三、网络新闻跟帖评论规制管理模式的建构

由网络新闻跟帖评论所建立的社交情境要素的复杂性,管理者要顺势而为,调整、改进传统媒体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的规制管理模式。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梳理,结合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具体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规制管理模式:

(一)国家公权力对新闻跟帖的规制管理

1.公权力强制性政策规制管理

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政府过分看重其经济功能,忽视其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力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即对其媒体属性认识不足。随着网络新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网络新闻的管理逐渐强化。国家公权力机关的强制管理主要是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使网络新闻传播活动有法可依。2014年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启动公权主导下的问责形式,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的安全有序传播。基本处罚方式有劳动教养、拘留、罚款、道歉、警告教育等。这些属于强制性事前规制,执法成本较低,有很好的预防震慑效果,被学界称为压力型规制模式。这种规制模式由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的因素,如管理者媒介素养欠缺、执法不理性、权力缺少监管或滥用,甚至存在利益共谋等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公权规制管理的效果。同时现实情境和社交空间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和逻辑,网络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毕竟无法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加之评论用户自身知识结构、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明确界定他们的传播意愿和传播目的并不容易,因而更多的公权规制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公权引导性政策的规制管理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文化行业的产业化转型,资本进入文化市场,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文化甚至开始蜕变为单纯赢利的产业,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以商业利益或经济效益作为考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终将刺激媒介行业。

对于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异化现象,管理者要完善相关行政管理手段,主要是加强引导,即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了解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传播特征和技巧,关注新闻跟帖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明确自身兼具引导者与管理者于一体的角色定位,灵活地将权威性与亲和力结合起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科学化水平,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追求适度的宽容和高度的和谐,形成引导型管理模式。[5]

(二)新闻网站跟帖评论服务公告的规制管理

1.新闻网站引入审核、公告管理机制

新闻网站的企业化管理,使其在实际的经营运作中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信誉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新闻网站的自身发展。服从政府管理,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新闻作为意识形态媒体的内在属性。传媒技术的发展,导致传播渠道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目前新闻网站主要是使用审核管理制度,用户先要登记注册,网站通过后才能登录跟帖,公布网站跟帖评论管理协议,对跟帖内容审核通过后才会在用户评论区显示,对违反承诺的用户采取删帖、禁言甚至追惩等。新浪、凤凰、网易等新闻网站对于用户评论内容都有明确的禁止范围。如要求用户使用跟帖评论服务时,要恪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等,且所有注册用户自动承诺遵守这些规定。同时管理员或版主有权删除不当评论,对不遵守承诺的用户,客户端的管理者会视情节采取预先警示、拒绝发布、删除跟帖、短期禁止发言直至永久关闭注册账号等管理措施,对注册用户涉嫌违法犯罪的言论将保存在案,并向有关政府部门如实报告等。这些管理公告对法律是很好的补充,可以缓解公权机构的强制执法压力。网络平台自身对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会愈加明确具体,实践操作性更强。但这种规制也有不足,鉴于跟帖评论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事实,而审查者囿于自身媒介素养、对新闻价值的取向偏好不同,造成审查的速度和精确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质的提升。在制度优先的前提下,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保证网络新闻跟帖评论服务制度的实施等问题,还需要在实际运作中进一步明确。

2.利用技术优势,发挥新闻网站自身的引导功能

第一,编辑新闻跟帖评论合集。以网易为例,追求有态度的新闻是网易新闻的特色,因此网易对网民的跟帖评论非常重视,编辑有不同形式的跟帖合集。跟帖推送有热门跟帖和最新跟帖、每周跟帖、每月跟帖排行榜等。对跟帖最多的话题做置顶推荐,每个话题有详细的参与人数、跟帖数及每条帖子的具体内容,在热门跟帖区设置有顶、踩、回复、收藏、分享、复制几种形式,供网民对已经发布的跟帖评论进行反馈。跟帖广场有精彩跟帖,网友热议,精彩盖楼。网络新闻评论区利用技术手段设置相关跟帖评论关键词,如设置“关键词过滤器”,当网民的跟帖评论中出现设置的涉及辱骂、脏话及敏感性关键词字眼时,网络新闻媒体可自动选择过滤,不予发表。通过编辑跟帖合集,了解掌握网民高度关注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有针对性地对跟帖进行处理,分门别类,重点推荐,吸引网民阅读,也为后续积极有效的引导打下基础。

第二,运用大数据分析网络新闻跟帖舆情。一般说来,网络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具有阶段性的,大致可以分为“爆料—热议—流行—衰減”四个阶段,这四个不同的阶段也有各自的特点。利用具有4V特征即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价值(value)的大数据,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同类新闻事件发生的网络舆论特征、网民关注周期、跟帖评论表达的语言及情绪特点,并用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持,使得人们能从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久远的时间维度来了解跟帖评论的舆论动向,为更准确地判断舆论发展方向、制定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舆情管理效能提供依据,降低社会管理成本。[6]

第三,培养平台自身的意见领袖,对热点敏感议题释放引导帖。网络跟帖经常会触及对城乡二元制社会现实的讨论和反思,诸如对凤凰男、孔雀女、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等刺激网民神经的敏感话题进行讨论。在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和现象中,新闻网站要培养自身的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与受影响者之间的关系源自双方对某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受影响者对意见领袖的尊重和认可完全源自意见领袖在网站平台上的“真知灼见”,两者的关系具有虚拟性。[7]这种虚拟性便于网站采取隐性引导,适当释放引导帖,化解被引导者的尴尬,避免抵触和逆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跟帖评论用户,使其自觉遵守网络对话规则。同时对一些敏感现实问题进行多向度思考,探寻有积极意义的解决措施。

(三)利益激励下,用户自律和举报相结合的规制管理

“法律的强制只有在法庭拥有执行该法律所需信息时才是可能的。”信息不足,难以取证成为政府规制管理的障碍,采用利益激励下的悬赏举报制度,能够降低获知违规信息的成本,准确掌握违规者的信息,利于执法机构的精确治理、有效执法。[8]新闻网站提供的用户评论服务,基本都设有用户举报,欢迎用户举报各类不法传播活动和违法有害信息。如网易新闻在评论栏设有举报与反馈,举报内容包括文字、图片等缺失或错误的内容、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还有敏感信息、不实信息以及我有话要说等几项。并且,在评论栏上端网易特别提醒“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标明网易的平台属性。凤凰新闻网站也有欢迎用户举报各类不法传播活动和违法有害信息,以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倡议。但对举报行为的鼓励可能会导致用户之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培养理性民主的网络舆论,在面对重大社会议题时,会导致共同经验的缺失,增加合作难度。而共同经验,尤其是社区共同经验,有助于提升社区群体黏性,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凝聚力。[9]假如无法分享共同经验,人与人之间将很难达成理解和信任,从而缺失凝聚力和向心力,终将导致社会的异质化,而一个异质化的社会在公共事务上是无法达成共识的,这样会加大社会治理难度和成本,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

网络新闻跟帖评论释放平民的话语权,但跟帖评论的异化现象会偏离主要议题,诱发新的社会矛盾。加强对网民新闻跟帖评论的监管和引导,提升用户跟帖评论区的正向影响力,在管理和分享之间寻求平衡,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和风险等级,是一个需要逐步探索完备的过程,相信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建立适宜的规制管理模式。

(本文为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建构社会共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ZZJH-467)

参考文献:

[1]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10):9-11.

[2]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13(2):99-101.

[3]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9-46.

[4]邵培仁.媒介舆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29.

[5]魏建国.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理论月刊,2014(2):117-118.

[6]姚丽亚.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21.

[7]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9.

[8]王锁明.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性及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4(11):28-29.

[9]林晖.重构解读框架:网络时代的主流媒体与中国社会共识:当代中国媒介变革透析[J].现代传播,2013(2):40-41.

(作者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管理系讲师)

编校:王 謙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浅析网络新闻编撰的发展演变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