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研究

2019-11-26 12:22王春枝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政治传播

【摘要】移动通信、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发展进步加速了社会生活的场景化,移動视频则以其视听伴随性成为广为应用的媒介形式。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建构可从三方面展开:视频游戏场景把政治场景嵌入游戏之中,也可形成现实时空的游戏化场景,使严肃的政治元素变得轻松有趣。虚拟社群场景打造跨越时空区隔的移动虚拟社群,以强化用户的政治参与意识,以互动的形式形成群体性身份认同。沉浸式场景则借助新技术,强化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现场感,实现政治传播的深度场景化。

【关键词】移动视频;政治传播;场景传播

当下,移动通信、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发展进步加速了社会生活的场景化,移动视频则以其视听伴随性成为广为应用的媒介形式,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逐渐场景化。从物理存在、技术逻辑、社会精神三个角度对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进行考察,时间场景和空间场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三组对立的场景意义凸显。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建构可从视频游戏场景、虚拟社群场景、沉浸式场景三方面展开,为移动视频用户提供新奇有趣的政治场景,激发政治传播的互动活力和沉浸式体验。

一、移动视频场景传播的发展契机

20世纪80年代,梅罗维茨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获得灵感,提出了“场景”概念,研究了“媒介场景”对人的行为及心理的影响。罗伯特·斯考伯则最先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场景概念”,他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指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五力”,其所营造的内容场景将帮助每个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在场感。[1]胡正荣将Web3.0定义为“场景细分时代”;[2]彭兰则指出,“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和现实开始实现无缝对接,人们进入了便利而丰富的立体场景传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车联网、智能家电促进“住行”体验升级,构筑个性化、智能化应用场景。移动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了更多价值挖掘空间。[4]当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应用深度渗透、介入社会生活,重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社会生活的场景化已成事实,“场景时代”已然到来,且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5]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来看,媒介将为人类带来多向性延展,向着人性化智能化发展。而视听并重图文兼具、充分个性化、伴随性的移动视频则有望成为普泛的媒介利器,场景时代的场景重任将更多地以移动视频的形式呈现。

移动视频解放了视频用户的时空限制,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移动视频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移动视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崛起,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与媒介环境和人们的接收习惯相适应,中国政治宣传片呈现出明显的平民化倾向”,[6]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在当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治视频的制作与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并经由移动视频媒体倍增其影响力。庆祝建党95周年的微视频《我是谁》,在一分多钟的时间内,以温暖朴实的镜头传递出“我是中国共产党,我一直就在你身边”的理念。网友纷纷表示“被我党的第一次广告圈粉了”。时政微视频《初心》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是央视第一次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物专题片首发从传统电视端移至新媒体平台,24小时内,该视频点击量突破4亿,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7]在蓬勃发展的场景时代,我国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必然在当下平民化的趋势下走向广泛的场景化,移动视频的政治场景传播迎来空前的发展契机。

二、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考察

(一)时间场景和空间场景

移动视频实现了人类行走和视听信息传达的平衡,具有显著的伴随性,其对政治传播的介入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时间和空间不再是阻碍政治传播的障碍,而成为可分离、可交融的自由场景元素。基于时间维度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与本地、异地的空间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多元场景建构的可能性。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化可基于具体的线下场景设置与开发,在此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与强化。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央广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你央广主播王小艺的朋友圈又更新啦》等H5作品,利用刷朋友圈这一常见的线下场景,综合声音、视频、图片以及虚拟现实的时空元素,建构了立体化的线上交互场景,央广主播的轻松解读生动有趣,首期H5推出后点击量超过100万。

同时,移动视频使碎片的时间与碎片的空间都能够即时传受视听信息,可以整合碎片时间,跨越时空进行不同场景的陪伴与分享。移动视频媒介的日常化可促进政治传播的日常化,借助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设置可渗透所有时间场景,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推出互动视频H5产品《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以当下习以为常的视频通话场景形成互动。通过“视频通话”素材库的遴选建设,“将宏观的两会民生议题浓缩到凡人小事中,让用户了解全面、丰富、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感受两会‘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的特点。”[8]

政治传播的日常化有赖于人们生活场景设置的日常化,可通过智能设备理解人们在线下的行为,将线上与线下的时间结合起来,线上与线下空间融为一体;通过线上的强化使线上线下无缝链接,形成政治传播的密集覆盖。

(二)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

移动视频使人们能够对生活进行随时随地全方位的记录和呈现,并在移动网络的便利传播中达到虚拟和现实的互换,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可在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对接转换中实现信息的放大与扩容。

移动互联背景下,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之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被改变甚至颠覆,之前群体结合所需要的物理场景不再必需,移动视频用户以兴趣为连接在移动互联的虚拟空间实现聚合,受者向传者的转变则进一步扩展了虚拟聚合的主动力量,借助UGC内容实现自主发声,为信息爆炸式传播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场景传播的要义是将实际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将用户的行为与心理结合,共同形成适配的政治传播环境氛围。新华社为建党95周年而制作的短视频《红色气质》,以老照片的形式构建叙事,实景照片叠加与实地拍摄结合,通过数字技术二维转为三维,实现照片内容的动态化和连续化,以虚拟空间再现照片拍摄当时的环境,穿越时空,看到鲜活的历史,增强了受众的沉浸感。

此外,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互联服务可以有效放大政治传播的具体空间,生发出虚拟时空的政治意义。利用地理位置信息,把政治信息与地图产品结合,与用户在各个动态地理位置的需求相匹配。每一现实场景所蕴含的政治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在地图上进行标示,通过信息发射技术覆盖这一场景的移动用户,并与移动搜索、移动社交、移动视频等紧密结合,在虚拟场景中传达现实场景的政治信息,实现心理所需与场景所见有效适配,更好地匹配用户动态化的情景需求,促进政治信息的实际到达率。

(三)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

清华大学教授彭兰指出,场景可以分为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共性化场景是在一般人群中具有共性需求与行为特征的场景,个性化场景是与个人特征和特定情境相关的场景。[9]

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场景向共性化和个性化两端扩展,移动视频既可覆盖公交车、餐厅、影院等公共场所,又向个人空间甚至私密场所深入渗透。对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而言,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所体现的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既分离又融合。移动视频既具有公用媒介的特质,又同时兼具个人化私用性媒介的特质,模糊的受众整体在深度媒介参与中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移动视频用户通过对视频的自主、自由使用,把握了媒体言说的话语权,并通过点对点互动传播实现个体意见的广泛表达。

在这方面,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可资借鉴。2018年博物馆日前夕,国家博物馆携手六大博物馆(院),在抖音平台上线短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千年文物集體复活,跨越时空同台亮相,演绎了一场玄幻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参观博物馆的共性化常规场景被替换为观看视频的个性化视频场景,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得以日常场景化,视频用户在日常的碎片化场景中进行时光旅行。《文物戏精大会》短视频使得博物馆抖音号迅速圈粉,并带动了线下参观活动,更有用户以制作文物表情包、上传实地参观视频等形式参与互动。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的互换,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历史与现实相接,馆藏与生活相连。

政治信息的场景传播应兼顾用户的共性和个性,形成标准化适配与个性化适配互补的多元格局。对移动视频用户共性政治信息需求的满足,可通过公共场景的设置形成对政治信息的整体介入与解读。同时,通过媒介平台获取移动视频用户的实时信息,为用户推送基于当下位置与既往习惯而甄选的个性化场景内容。这样,可兼顾移动视频政治传播“面”的引导和“点”的关注,实现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的即时切换。

三、移动视频政治传播的场景建构

(一)视频游戏场景

移动视频为图文音视频的共在性提供了便利,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可通过多种形态呈现。其中游戏元素的添加能够使严肃的政治元素变得轻松有趣,提升政治传播的到达率和接受度。

视频游戏场景的设置以真实的政治场景建构游戏,把政治场景嵌入游戏之中,让人们可以通过游戏体验政治生态、解读政策,形成政治信息的拟态传播。时政信息在视频游戏场景中的添加能够使虚拟时空和现实时空直接相连,打造跨时空的媒体真实。而职业养成类游戏则可以通过游戏身份的自主选择,实现历时性、共时性的政治元素比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政治场景的变迁。

移动视频社交化趋势下,移动视频的使用和分享本身即带有明显的游戏化色彩。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网易新媒体实验室推出H5作品《习近平和奥巴马是这样夜游中南海的,你们感受一下》,Q版中南海的近距离“习奥会”深受移动视频用户的喜爱,其鲜明的游戏风格迅速引发500万转发分享。政治传播视频游戏场景的建构不局限于具体的游戏设置与开发本身,虚拟街景、互动式视频,角色扮演等均可被纳入政治传播中,形成现实时空的游戏化场景。用户由移动视频应用上传个人视频分享真实体验,实现共性化场景和个性化场景的交融。

(二)虚拟社群场景

移动视频媒体本身就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移动视频和社交的互相融合能够充分体现二者的优势互补,用户通过分享互动获得更加多元的视频内容,同时形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社交。“短视频在虚拟社群中已不单纯作为工具性媒体存在,它成为自我表达、情感参与、资讯分享等多重动机的承载介质。”[10]视频与文字、图片相比天然地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更为直观生动,更契合用户的社交需求,视频元素的加入,使移动社交扩展到跨越时空即时视听的便捷层面。

移动互联时代,虚拟社群包容了不同的碎片化移动场景,使基于共同兴趣的视频用户在移动视频媒体聚集。围绕特定的场景需求,通过移动互联网络的实时互动便于形成社群用户间的有效连接。同时,鉴于虚拟社群的包容性,即时推出关联性的时政短视频,搭建符合社群发展需求的政治传播新场景,能够优化社群成员的场景体验,满足其个性化的体验需求,增强其活跃度和对社群的忠诚度。

借助移动视频,建构政治传播的虚拟社群场景,打造政治传播移动社区,展开线上线下多渠道、多类型的社群活动,利于强化用户的政治参与意识,以互动的形式形成群体性身份认同。跨越了时空区隔的移动虚拟社群摆脱了现实时空的相貌、性格、血缘、身份等种种羁绊,使基于个性化的政治传播得以实现。移动视频用户能够在与自己个性契合的社群中接收政治信息,并通过即时转发或上传视频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获得政治参与的满足感与归属感。

(三)沉浸式場景

当下,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建构还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新技术应用不足。之前的习奥会、剧透两会、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等创新场景传播之所以得到广泛转发,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现场感。有效应用新技术,可为政治信息的移动视频传播打造更为新鲜可感的沉浸式场景。

如利用新兴的VR技术,推进体验式、沉浸式的政治传播。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采用了“5G+VR全景”技术,用户点击《人民日报》“两微两端”专题页面,就能体验到鲜活生动的两会现场场景。这种置身其中的现场感,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此外,还可以采用VR技术对政治场景进行三维仿真建构,并通过创意互动形式的添加聚集用户,形成多样式的互动场景,将政治空间向网络空间延展;以故事的形式勾连政治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突破用户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制约,使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游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带给用户全新的视听享受和互动体验,从而引起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响应、参与和分享。

利用AI技术把视频内容结构化,以丰富立体的形式多维度满足用户,进而把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场景和政治元素进行关联,以特定的视频场景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实现政治元素与视频内容的无缝对接,优化增强政治场景的体验价值。如基于移动视频的情节替换等,既可以在视频使用中植入政治信息,实现深度场景化,又可以强化移动用户的个性,使沉浸式场景和社交场景叠加,进一步拓展其传播圈层。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逐步引入,一切物体(包括人本身)都潜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最终实现物体人性化和人体终端化,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有可能被转换为信息传播媒介,甚至被植入人类智慧;同时,人自身也变成了媒介,智能装置、智能软件的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体感技术、皮电传感器让声带、身体、皮肤成为信息传播媒介。[11]移动视频内容将逐渐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为新奇有趣的场景体验,并大大激发政治传播的活力,推进政治信息的场景化传播。

(本文为2019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智媒时代移动视频的政治传播场景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BXW011)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赵乾坤,周宝曜,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2]胡正荣.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战略[J].传媒评论,2015(4).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

[4]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tech.sina.com.cn/i/2018-01-31/doc-ifyrcsrv9714983.shtml.

[5]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0.

[6]王春枝.中国政治宣传片的平民化取向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7]移动优先,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制高点[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30/c40531-30597909.html.

[8]两会报道大比拼:人民日报用创意探索更多可能[EB/OL].https://mp.weixin.qq.com/s/EvgCnWbQqJImjQwQCvwYDw.

[9]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7).

[10]赵如涵,吴心悦.短视频文化内容生产:虚拟社群的传播特质与平台策略[J].电视研究,2017(12).

[11]申田,严亚,董小玉.泛媒·可视:媒介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12).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政治传播
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
被政治化的情感:政治传播中的情感话语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主体探析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语境与路向
全媒体时代党报政治传播功能的挑战与应对
浅析大学校园政治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
政治戏剧化与政治传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