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学写作——古诗多角度描写给写作带来的启示

2019-11-27 09:52江苏省邳州市经济开发区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25期
关键词:动静感官手法

江苏省邳州市经济开发区小学 李 颖

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接抒情,有恨不直接言恨,而是借助意象或物象来抒发情感,这样的抒情方式一般叫借景抒情。笔者发现,古诗的写景不但情感含蓄蕴藉,而且写景的角度富有变化,给我们的小学写作提供很多的启示。

一、观察角度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艺术亦如此。由此可见,小学写作要想写得好,就要从生活中真正体验,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小学生写作也不是没有进行观察,他们最大的毛病是没有视角的变化,只会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他们最常用的是近距离观察。如何观察生活,从怎样的视角进行观察,古诗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诗,视角从低到高,“苍苔”是俯视而见,“红杏”则是仰视了,看似随意,实践上显示了诗人的匠心;杜牧的《山行》一诗,则从远而近写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把视角拉到了高大巍峨的远山,而“枫林晚照”又一下子把我们拉到眼前的枫林,视角既是由远而近,又是从高到低,不愧是“小杜”,秋天的山景被他描绘得错落有致,美妙绝伦。这样的古诗在小学课文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读写结合”来引导小学生加以学习,让他们的文章随着视角的变化而井然有序,内容也能生动有趣,活泼而灵动。

二、感官角度

亚里士多德把对外物的感官分为五种,这就是所谓的“视、听、触、味、嗅”等感觉,但小学生写作基本上只是用到了一种感官——视觉,而对其他几种感官很少使用,尤其是后三种,更是少有提及。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想把文章写得好,就要调动“多觉”感知世界,才能让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要想学会感官的变化方法,跟着古人从古诗中就可以学到。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前两句以视觉和听觉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冷的秋江夜月图,这里的景物多以视觉为主,残月西沉,满天飞霜,红枫似火,渔火点点,孤舟横江,孤客难眠,已经把羁旅漂泊之客的孤寂、凄凉表现无疑;加上乌鸦夜啼的听觉描绘,让诗人感到乌鸦夜归暖巢而自己却不能归家,这个听觉更深入地把夜晚的静谧、诗人的孤寂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最后一个听觉的重头戏“夜半钟声”的描摹,诗人寄寓的欲归家而不能归的无奈、凄凉、孤独、寂寥就这样强烈印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我们不妨在学习这些古诗时,给学生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仿造古诗中几种感官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也能让人读其文而欲见其人,欲赏其景,欲听其声,欲品其味,欲嗅其气,欲入其境。

三、动静角度

世界万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即使是植物,它也有动态的一面。为了让文章更生动形象,作者往往会用静和动的角度突出事物的形象特点。有时候干脆就反过来写,明明静寂无声,偏偏用动境来加以体现,往往收到了更妙的效果。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我们不妨引导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学会这种方法,以备在写作时熟练运用,让文章写得更鲜活灵动。

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作者动景和静景十分分明,前两句是静态的描写,“篱落稀疏,小径深远,树头花落,树叶初生”,这是春末的典型景物,作者用静态的描写,展示了农村淳朴、宁静的特点。后两句是动态的描写,“儿童急追黄蝶,蝶入菜花难寻”,写出了儿童意欲捕蝶却没有捕到,在菜花丛中东张西望、焦虑不安的样子,十分幼稚、可爱。虽然取景和人物都十分简单,但由于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农村的恬淡自然,反而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绝了,第一句是静态的——“涧生幽草”;第二句是动态的——“深树鹂鸣”;第三句是动态的——“春潮带雨,水势骤急”;尾句则是静态的——“野渡舟横”。诗人动静结合的手法不同于前面的《宿新市徐公店》那么简单明了,它是动静交错使用,而且动静结合中富有变化。一二句是动静结合,幽草是静的,鹂鸣婉转,是动的,动中反而欲见静谧,这叫以动衬静,这就十分高明了。而后两句一动一静中,给人一种闲适恬淡的感觉。像这些动静结合的手法,我们可以在学习时不忘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练笔,让他们学会在写作熟练运用这种手法,把文章写得生动鲜活,摇曳生姿。

四、正侧角度

小学生写作大部分还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写景直接把观察到的写入文章,状物则把事物之形态描摹至文,写人就把人物形象正面塑造。小学生能够把这些方法都学好也不错了,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正面描写固然好,侧面描写写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侧结合的方法在古诗中是经常用到的。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花重锦官城”一句,不正面写雨,而从“繁花带雨开放,花朵压满枝头沉甸甸的”写起,为何有这种感觉,不就是昨夜春雨润泽的吗?不直接写雨,却从侧面反映出了雨下得及时,下得滋润,表现了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这种写法就叫侧面描写。再如卢纶的《塞下曲》一诗,前两句正面描写将军夜晚引弓射虎、临危不惧的情景,将军武艺到底如何?诗歌最后两句没有正面描述,而是以射虎的结果“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结束,看似正面写虚惊一场,箭入石中,实际上是通过侧面写箭入石中,表现将军力大无穷、射箭技艺超群,结合前面的正面描写,一位武艺超群、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就通过这个正侧描写表现出来了。你看,这样把正面和侧面放在一起描写,塑造的形象就会更立体、更丰满了,我们在学习这些古诗时,一定要把这种手法交给小学生。

总之,小学古诗虽然内容短小,但它要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多彩,尤其是这里的写作角度变化多端,我们要在学习鉴赏古诗的同时,不忘在学习时能引导他们学习观察、感官、动静、正侧等各个角度的写作方法,并能够结合写作进行练笔,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让学生的文章写得更生动鲜活、富有妙趣。

猜你喜欢
动静感官手法
层递手法
微·视界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感官训练纸模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感官训练纸膜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