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巧“抓”空白

2019-11-27 09:52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25期
关键词:省略号标点符号司马迁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杨 艳

“空白”原来是指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境界极为旷远,意境尤为深邃,形成有笔墨处有画,无笔墨处也有画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也同样具有“白”,这些所谓的“空白”指的是作品中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它能够引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那么如何“抓”文本空白呢?

一、“抓”文中标点符号,发挥学生的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符号内敛而开放的性格与我们民族“虚实相生”的审美概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省略号的作用类似国画的“留白”。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充分利用这种“以无胜有”的资源,引领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在“无”中寻“有”,可以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厚度。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一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大自然:“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师:多美的一幅春景图呀!作者把如此之美的大自然比作什么?

生:比作一位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读句子)

师:大自然的确很美!文中的一个符号已经告诉我们她的美景不止至于此。(省略号)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着作者也来赞一赞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皎洁的明月是她甜蜜的微笑;闪烁的星星是她精美的项链;绮丽的彩霞是她柔软的丝巾;茫茫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连绵的山脉是她健美的臂膀;滚滚的长江是她奔流的血液……

师小结:大自然的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哪!同学们,一个小小的省略号竟能引发我们这么多美妙而又神奇的想象!看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还应该要关注文章的标点符号啊!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标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去生发,对于文本的理解将更透彻。

二、“抓”文章的插图,体会人物的情感

插图是课文,是眼睛,是对文本内容必要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能力,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在好些文章中,人物对话、神态或故事情节出现空白点,为了弥补文中的这一空缺,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动笔补充片段。

教学六年级上册《船长》时,学生们得知船长以身殉职,心里感到十分惋惜,但在朗读时始终读不出情感。于是我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启发想象:“哈尔威船长像一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虽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但是他的心里一定如波涛汹涌,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获救的船员,或是一位乘客,望着哈尔威船长渐渐沉入大海,你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们在认真观察插图后,结合课文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接着动笔写作。通过这个片段教学,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品质。

这样根据课文内容及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三、“抓”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感悟人物的形象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抓住“悲愤交加”一词,问: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他又是如何想的?然后出示司马迁奋笔疾书的图像,师引导: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司马迁?请学生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把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出来。

这个空白填充训练一举三得,一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二是理解了词语“悲愤交加”;三是练习了写人物外貌。

四、“抓”文中概述性的语句,完善课文的内容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对其他奇松只用一句“黄山松千姿百态”来概括。课文学完了,老师出示“孔雀松”的大幅图片,让学生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在茂密的树丛中,长着一棵高大的松树。它形如孔雀,昂着头,遒劲有力的枝干向四面伸展,如同孔雀展开美丽的尾巴,在同游客比美呢。这就是黄山著名的“孔雀松”。

五、“抓”文章结尾,给课文圆满的结局

有很多叙事性的课文都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读完以后感觉课文没有写完,好奇心驱使他们总想探究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最终的结局。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原文出发,沿着原文的思路继续写下去,也可以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让文本的空白得到填充,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袋麦子》一课,是韦伟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教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练习:想一想,三个小动物还会选择怎样处理麦子的方法?小猪是不是又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完了?小牛是不是还是留着慢慢吃?小猴是不是还是留着当麦种把它们都种下了地?它们能不能进行合作?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一个大家都爱听的故事。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类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出其隐伏的标点符号、故事情节、思想情感、语言文字等,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化虚为实,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满”起来。

猜你喜欢
省略号标点符号司马迁
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省略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