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

2019-11-27 05:21瞿鹏周伟忠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瞿鹏 周伟忠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介入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0例入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球囊成形术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取球囊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统计治疗1年后保肢率、动脉通畅率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成形术;血管支架植入术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静脉受到动脉粥样硬化波及,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种缺血性疾病,累及范围广,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形成硬化斑块,出血麻木感,皮肤溃疡等症状[1]。目前,临床常选用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我院特选取70例患者入组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组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组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1.51±3.67)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3.61±1.69)年;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3.94±3.96)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3.79±1.69)年;临床资料比较可知两组存在较高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球囊成形术治疗,术前行动脉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明确穿刺点,穿刺完成后置入导管鞘,然后于腹主动脉、双髂动脉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对病变范围与程度加以了解,经狭窄与闭塞段将导丝穿入,根据狭窄情况选择不同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待扩张结束后再次进行造影检查,直至观察到血管通畅后,将导丝与导管撤出。观察组采取球囊成形术与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球囊步驟与对照组相同,针对造影残余狭窄>30%,内膜撕裂或存在明显动脉钙化者可给予血管支架置入,根据患者狭窄或钙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支架,例如EV3支架、Smart支架等,支架长度应与闭塞动脉长度长2cm,超出两端1cm,然后进行扩张,若支架放置情况并不理想则应再次进行球囊扩张。

1.3 判断标准 评估两组术后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①手术后患者的溃疡愈合,静息痛与跛行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动脉搏动,ABI>0.9即可判断为显效;②患者的静息痛症状消失,跛行症状消失,溃疡面有效缓解,ABI>0.1即可判断为有效;③患者的静息痛、跛行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溃疡面增大判断为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随访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佳[3]。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验计量资料以t值检并用()描述,计数资料以值检验并用(%)描述,P值<0.05时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80.00%相比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5.18±2.67)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9.51±3.91)分,观察组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明显(t=7.0848,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老年群体,由于老年患者多伴发多种慢性疾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较差,狭窄复发率较高[3]。经临床多年实践证实,应用血管介入治疗此症的疗效显著,手术成功率较高,血管再通率高[4],受到临床医患人群的广泛认可与信任。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中科学选择穿刺路径,处理支架与球囊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术前应开展影像学检查,确定闭塞位置与情况,了解患者实际病情后开展球囊成形术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方可保证手术的最终效果[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球囊形成术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14%与单纯应用球囊形成术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结果提示,相比于球囊成形术治疗效果,应用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跛行与静息痛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早日愈合,促进动脉搏动恢复。根据术后1年随访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结果提示,两种介入术式联合应用可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用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两种介入术式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朱月琳,于同,刘昭,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v.10(01):32-36.

张锋,崔慧.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v.34(21):60+62.

张瑞鹏,戴维.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8):62-63.

代洪娜,史洪涛,申东彦.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8例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7(08):1137.

杨有.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4).

猜你喜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活血止痛散离子导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未溃破期30例临床观察
CTA与MR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中的对比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超声消融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
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