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育人从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开始

2019-11-28 02:01朱金云
求知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历史的育人作用体现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过程中,而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观包括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等。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观,用科学的历史观去分析历史知识,这是螺旋交替上升的过程,也是递进过程。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就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全球史观打开学生视野,以动态历史观引导学生形成认知。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育人;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61-02

引    言

高中历史教学有一项基本的任务,就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实现育人目标,因而历史育人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取向。建立这个取向,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从什么角度出发?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历史育人要从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开始。这也就意味着,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历史知识,更不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应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同时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的历史知识,形成更为科学的历史观点。这样的认识与历史育人的认识是一致的,历史育人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二是让学生形成科学史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当学生能够用后者去分析前者时,我们就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因而,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历史观的形成是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唯物史观

所谓历史观,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见解[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的历史观首先就是唯物史观,而所谓的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被认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当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是让学生记住唯物史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形成这种观点,并用这种观点理解新的历史知识。

例如,在“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這一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线索:《辛丑条约》签订十年后,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课件上突出“醒”字);毛泽东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全国性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上突出“站”字);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课件上突出“富”字)……到了今天,习近平正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使中国人民强起来(课件上突出“强”字)。这样的背景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正是在杰出领导人的领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而归纳出来的醒、站、富、强四个字,极其准确地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诞生到富强起来的过程,这发生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与学生熟悉的当下,是将真正的历史史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基于这样的历史史实,学生自然会形成唯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学生就会发现,三民主义本身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三民主义在指导革命实践时存在着鲜明的现实意义,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也有其必然性。这些认识的形成就是唯物史观的产物。

二、高中历史学习需要全球史观

如今,高中生学习历史,除了要在唯物史观作用下形成基本的历史认识外,还需要具有全球眼光,建立全球史观。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就是为了让学生相对全面地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谓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是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历史知识、形成的历史观点,适应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发展。

今天的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已经拥抱世界、容纳世界。这要求未来的中国社会建设者具备全球视野,而这显然需要以全球史观作为支撑。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呢?笔者认为,需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学习放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进行。

将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进行,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时出现经验化、情绪化的情形。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痛恨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表示愤慨。这样的情感是正常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只有这样的情感是不够的。教师应将鸦片战争的事件放到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分析其社会背景、现实原因。教师可以利用全球史观,通过这样几个问题进行引导: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失败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分析失败原因?分析这个失败原因,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交流有什么好处?实际上,鸦片战争的失败,既要站在列强侵略性的角度上进行批判,同时也要站在自己国家羸弱的角度去反思,而反思得出的结果应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启发。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放到了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具备全球视角。

三、历史观的形成必须不断递进

需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观的形成,应是不断递进的历史过程。这要求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应呈现螺旋式上升,也就是说,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只有不断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历史观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科学性。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可以暂时不告诉学生明确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基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通有无,发现自身不足,看到自己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很全面,于是他们自然会寻找更好的分析问题的视角。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历史观形成的过程。事实证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观会变得越来越科学,而历史育人的土壤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实。

这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关键在于科学两个字。动态、递进的才是科学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分析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必然性;又要站在动态的历史角度,分析这些事情对后来者有怎样的启发。只有秉承这样的动态历史观,才能真正达到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印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就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全球史观打开学生视野,以动态历史观引导学生形成认知。而事实也表明,在这样的教学中,具有较强认知能力的高中生能够让自己的历史观变得更加科学。历史教师也应注意,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使自身的历史观具备实时性,以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历史观。

[参考文献]

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12(10):20-26.

作者简介:朱金云(1984.1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南通市教坛新秀。

猜你喜欢
历史观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