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分析

2019-11-28 15:18李韦嫦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摘 要】本文就高职少数民族贫困生比例、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与心理健康状况、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状况等方面对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重点进行心理帮扶;少数民族非贫困生的学业成绩较低,需要着重进行学业帮扶,针对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  心理健康  学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26-03

已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低于汉族大学生,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历史积淀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从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到城市上大学,使得他们在学业和就业上均感到压力,产生自卑、压抑、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聚焦已有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帮扶。我国历来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重点扶持,在政策倾斜、教育公平、民族教育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针对性地进行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本研究以高职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学业状况,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了解现状、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及学业帮扶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某年级1171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少数民族贫困生303人,少数民族非贫困生434人,汉族对照组学生434人。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壮、苗、瑶、侗、傣、彝、土家族、仫佬族等广西区内少数民族。参与研究学生年龄范围为18~21岁。

(二)方法

1.心理健康状况。采用Derogatis L 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有90个项目,9个因子,通过因子分析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的特点,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学业状况。学业状况采用该年级2015—2016学年的所有课程的期末成绩的平均分综合反映。

3.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F检验、T检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少数民族贫困生比例分析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林业工程、园林工程等涉农涉林专业为主,生源主要是广西的山区、林区等县域。在生源结构中,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某年级为例,见表1)。

某年级学生总数2588人,其中汉族学生最多,占年级人数的69.09%。少数民族學生占30.91%,少数民族贫困生占12.51%。在该年级800名少数民族学生中,贫困学生占40.50%。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学业成绩分析表明,少数民族贫困生、少数民族非贫困生、汉族对照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显著(F=16.40,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少数民族非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最低,显著低于少数民族贫困生(t=-3.37,p<0.05)和汉族对照组学生(t=-2.79,p<0.05)。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最优秀(78.23±7.88),汉族对照组学生的成绩次之(见表2)。

SCL-90分数分析表明,少数民族贫困生、少数民族非贫困生、汉族对照组学生之间的SCL-90总分差异显著(F=4.92.40,p<0.01)。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少数民族贫困生(127.78±38.47)与少数民族非贫困生心理健康(123.05±37.91)均差于汉族学生(119.35±31.65)。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与汉族学生差异显著(t=8.43,p<0.05)。

以上结果说明:在三组学生中,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最优,但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三)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状况分析

少数民族贫困生、少数民族非贫困生、汉族对照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显著(见表3)。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少数民族贫困生、少数民族非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对照组学生。少数民族贫困生与汉族对照组学生得分差异显著,统计值分别为躯体化(t=0.072,p<0.05)、强迫(t=0.13,p<0.05)、人际敏感(t=0.10,p<0.05)、抑郁(t=0.11,p<0.05)、焦虑(t=0.09,p<0.05)、敌对(t=0.09,p<0.05)、恐怖(t=0.08,p<0.05)、精神病性(t=0.08,p<0.05)。

以上结果说明:在三组学生中,少数民族贫困生的阳性因子症状最严重。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高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现状,了解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业状况及其成因。研究对选取的某年级少数民族贫困生、少数民族非贫困生、汉族对照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该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绩最优,但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少数民族非贫困生的学业成绩最低且其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汉族学生。SCL-90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得分均高于汉族对照组学生。这些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重点进行心理帮扶;少数民族非贫困生的学业成绩较低,需要着重进行学业帮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表现状况是本研究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该年级的民族结构的分析表明,汉族学生占主体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文化上的不适应,而文化上的不适应可能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非贫困生的成绩低于汉族对照组学生,支持了民族因素有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方面的假设。

有研究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身份会影响其学业成绩,因为民族身份是在特殊的民族语言、民俗文化与民族家庭中形成的,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心理成长。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语言、民俗文化系统,他们的认识往往有一定的局限,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都相对较差,这对他们进入大学后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面临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不相适应,汉语的掌握与运用也给他们的文化课程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却优于汉族对照组学生和少数民族非贫困生。这说明民族因素虽然会对学业成绩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能够通过引导与帮扶加以控制。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积极关注贫困生的成长与帮扶,少数民族贫困生也因此获得了来自经济、心理等各方面的帮扶。如对贫困生提供入学绿色通道和勤工俭学机会,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贫困生家访,以及对贫困生的自信心、人际关系、学习适应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辅导与训练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关注、正确的引导与有效帮扶。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如何避免和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压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是本研究的目标之一。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少数民族贫困生,还是少数民族非贫困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如汉族大学生。其中,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调查的结果表明,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大。这与佘少华、毛小玲等研究者的研究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文化,使得他们在汉族文化适应和语言交流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例如抑郁和焦虑。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往往学习基础较差、起点较低,进入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大学后,他们面临文化冲突、生活环境变迁、理论学习加重等问题,一些学生难以承受压力而产生心理不良反应或心理问题。三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相对困难,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差距,一些贫困生不免产生自卑心理和压抑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广西的偏远山区、林区,其中大多数来自农村。一方面,地处山区林区的农村,有相对落后、封闭的民俗文化,在文化冲突与学业压力下,容易产生自卑和防御心理,从而导致他们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的癥状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交流,使用汉语交流对他们来说也产生不小的压力。这是少数民族学生人际敏感症状尤为突出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t/d、ch/c/s等发音,形成母语式习惯性混淆,并因此担心受到汉族学生的嘲讽,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回避或逃避人际交往的行为,引发社交恐怖。

(三)少数民族贫困生帮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的学业成绩相对优秀,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劣势地位。这说明有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教育和心理帮扶。首先,可以通过激发求知欲,助力少数民族贫困生成长。少数民族贫困生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上进心,对他们加以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贫困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学习能力,少数民族贫困生也从中获益,在学业上有了获得感和感受到关爱,学业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帮扶。虽然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学业表现较优,但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低,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应积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建立科学的心理帮扶体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通过构建心理课程、心理素质训练平台、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服务等帮扶体系,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强,叶宝娟.感恩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

[2]徐柏才,孙明福.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与教育对策[J].实践研究,2011(9)

[3]高云鹏,艾克热木·艾尔肯,王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陈伟建.民族身份对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J].民族研究,2015(4)

[5]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15(11)

[6]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J].民族研究,2008(5)

[7]唐建荣,杨顺清,石世文.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4(6)

[8]毛小玲,胡良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学校,2008(10)

[9]李韦嫦,莫意清.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良好行为的关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基金项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拓展训练研究与实践: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视角”(JG201508)

【作者简介】李韦嫦(1984—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浅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