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剂对冬枣叶斑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研究

2019-11-29 09:04陆德玲张耀中黄延昌张国福吴亚玉
落叶果树 2019年6期
关键词:吡唑叶斑病原药

陆德玲,张耀中,黄延昌,张国福,吴亚玉*

(1.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滨州 256600;2.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冬枣叶斑病又称冬枣黑斑病,为冬枣常见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sima),主要危害冬枣叶片和果实。叶片感病初期失绿,后产生浅褐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脱落。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浅褐色针头状麻点,随着枣果的膨大病斑逐渐扩大,果皮味苦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冬枣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冬枣叶斑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取得农药登记证的农药寥寥无几,合法药剂严重缺乏,生产中乱用、滥用药现象较严重。

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其环境相容性好[1]、有植物保健增产作用[2,3],对多种作物病害防治具有很好效果[4-7],丙环唑为三唑类杀菌剂之一,对多种植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笔者以冬枣叶斑病为靶标,分别对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两种药剂对冬枣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①97.5%吡唑醚菌酯原药,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②95%丙环唑原药,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③250g/L吡唑醚菌酯微乳剂,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250g/L丙环唑乳油,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供试菌株:冬枣叶斑病菌,采自沾化县古城镇大王村冬枣园。经室内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分离培养获纯菌株,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定。

试验枣园3处:分别在山东省沾化县大高镇东黄村、山东省无棣县水湾镇刘王村、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镇桃园村。栽植普通冬枣品种,树龄分别为8年、10年、8年,株行距2m×3m。试验植株长势、栽培条件和杂草覆盖一致。

2 试验方法

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含毒介质法[8],将吡唑醚菌酯原药、丙环唑原药分别用丙酮溶解,制成母液,用含0.1%吐温-80无菌水配制成5个有效成分系列浓度(吡唑醚菌酯640、320、160、80、40mga.i/L;丙环唑320、160、80、40、20mga.i/L)。于无菌操作台上,在灭菌的锥形瓶中加入45mL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5mL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摇匀,倒入9cm培养皿中,待其凝固,制成含毒平板。每处理重复4次,以不含药剂的平板为空白对照。用直径5mm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接种于已凝固的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置于26±1℃的培养箱中培养。接种第7天,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取其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菌丝生长抑制率,求毒力回归方程、EC50(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0%时的药剂浓度)、EC90(菌丝生长抑制率为90%时的药剂浓度)及95%置信区间。

菌落直径增长量(cm)=实测菌落直径-0.5

菌丝生长抑制率(%)=(1-处理组菌落直径增长量/对照组菌落直径增长量)×100

2.2 田间药效试验

2014年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试验设计如表1。试验药剂浓度丙环唑根据药剂的登记剂量设定,吡唑醚菌酯根据沾化区大高镇东黄村枣农常用剂量设定。

表1 试验设计处理

于冬枣叶斑病发病初期施药,用机动喷雾器全树均匀喷雾至叶片正反两面均匀着药稍下滴为宜(666.7m2用液约75L),连喷3次,间隔期10天。每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5株树,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每次施药前当天和末次施药后1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共4次。每小区随机选取3株树标定,在植株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取2个枣吊标记,调查枣吊的叶片总数和各级病叶数。

病叶分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1%~3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1%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调查总叶数×9)×100。

防效(%)=(1-对照组药前病指×处理组药后病指)/(对照组药后病指×处理组药前病指)×100

2.3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DPS 7.05[9]对室内数据分析,求做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EC90值及其95%置信区间等,对田间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以药剂浓度(mga.i/L)对数值为自变量x,菌丝生长抑制率值为因变量y,建立的吡唑醚菌酯原药和丙环唑原药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3.2449+1.6782x和y=3.4537+1.7017x,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线性相关性好。吡唑醚菌酯原药、丙环唑原药EC50分别为11.11和8.30mga.i/L;EC90分别为64.49和38.81mga.i/L,两种药剂的EC50和EC90均小于100mga.i/L,对冬枣叶斑病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

表2 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对冬枣叶斑病菌室内毒力结果

3.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如表3,山东无棣、山东沾化、河北黄骅三地田间试验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微乳剂和250g/L丙环唑乳油两种药剂每10天喷药1次连喷3次喷药后,对冬枣叶斑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250g/L吡唑醚菌酯微乳剂2500~1500倍液病情指数控制在1.91以下,防效在80%以上;250g/L丙环唑乳油3000~1500倍液病情指数控制在1.63以下,防效在83%以上。防效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至30天(第3次喷药10天)时,3个地方均达到最高。防效随药剂浓度升高而升高,均以1500倍液的防效始终最高,至30天时,两种药剂的防效达最高(>90%),均显著高于低浓度的防效。两种药剂之间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各浓度喷施后冬枣均无明显药害反应,对有益生物也无明显不良反应。

表3 两种药剂对冬枣叶斑病田间防治效果(2014)

注:表中同地点的同列数字旁小写字母表示P<0.05水平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P<0.01水平差异极显著。

4 小结与讨论

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都是内吸性杀菌剂,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丙环唑为三唑类杀菌剂,主要通过阻碍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形成。

在冬枣叶斑病发生初期,间隔10天连续施药3次,250g/L吡唑醚菌酯微乳剂2500~1500倍液控制病情指数1.92以下,防效在80%以上;250g/L丙环唑乳油3000~1500倍液控制病情指数1.63以下,防效在83%以上;两种药剂以1500倍液防效最高,均达90%以上,二者差异不显著。对环境和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可作为防治冬枣叶斑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施药间隔期7~10天,连续用药3~4次。为了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延长药剂使用寿命,建议防治冬枣叶斑病时两种药剂轮换施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均能有效抑制冬枣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二者对孢子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及抑制作用的大小,仍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吡唑叶斑病原药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国内部分农药原药价格消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2017年第四批农药原药企业延续核准名单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吡唑类农药概述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
2014年第三批农药原药企业延续核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