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2019-11-29 07:20张晓辉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张晓辉

摘   要:品味语言,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用详实而丰富的教学案例介绍了字词溯源法、联想想象法、表演法、助读法、比较法等几种品味语言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品味语言;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9-0041-04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刘勰则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进而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语言的品味还是有法可循的,以下就介绍一些日常教学中笔者用到的方法。

一、字词溯源法

所谓字词溯源法,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教学内容中的字、词、成语、外来语等,阐述其来源、历史或流变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夸父逐日》,在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一句时,笔者先出示了“弃”的甲骨文

——     ,让学生猜猜“弃”的本义,学生兴味盎然。“弃”字的本义是“遗弃婴儿”。试问哪个母亲愿意“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呢?一定是遭遇了莫大的困難,万般无奈才不得不放弃。从甲骨文字形上看,“弃”不是把婴儿直接扔到地上,而是装在箕筐里送出门外扔掉。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在“弃”掉婴儿时一定是心存希望的——祈求上苍保佑孩子被有能力的好心人捡回去抚养。再者,婴儿本就是希望的化身,那么我们可以猜想夸父在“弃其杖”的同时也是心存希望的——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实现人类“逐日”的梦想。于是弃出的手杖就变化为桃林,摇曳在春风中。

字词溯源法不仅可以挖掘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开发了语文学习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联想想象法

阅读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学《雨的四季》时赏析语言之美,针对“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设问,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呢?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母鸡下蛋时都会“咯嗒咯嗒”地大叫,仿佛在宣告“下蛋了,下蛋了!”那果实摇着铃铛在宣告什么呢——丰收了,丰收了!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果实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实丰收的景象,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这句中的“鼓”字用的传神。教学时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鼓”字所传达的画面美和动态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过后,树木尽情地吮吸着雨水。树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一点地鼓涨了起来。那浆汁饱满得仿佛要溢出来似的,真是翠色欲滴呀!这个“鼓”字传神地写出了树叶吸水之后饱满多汁的情态,用得精妙。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是怎么死的?针对此问,请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我”是一只饱受磨难的小鸟,用整个生命泣血而歌、夙夜不休,直至死亡。这只鸟就是作者的另一个自己呀,为了赢得民族的解放,诗人倾注全部的生命和热情,成为时代的吹号者。“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连”在这里是介词,意思是包括在内。一般情况下,生物体死后血肉最先腐烂,但当骨骼也腐烂后,头毛和羽毛却很难腐烂,因其主要是由致密的角质蛋白所构成,非常不易腐烂。所以,一个“连”字道出了诗人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品味语言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走进文本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

三、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文本的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表演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教学《动物笑谈》,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笔者组织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精读品析让你发笑的具体语句,旁批:1.发笑的原因;2.作者采用何种方式表现;3.在笑声的背后,你感受到的作者和动物相处过程中的闪光点。学生在交流时谈到了这句“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认为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对小鸭子的爱心,陪着小鸭子“又蹲又爬又叫”,这种理解未免浮于表面,没有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那应该怎么让学生的理解更深一层呢?由于这句话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那就让学生通过表演沉浸深入吧。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暗自得意”和“脸色煞白”来揣摩作者和围观者不同的心理活动,为之后的表演做铺垫。

“我”得意的是:看来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没错,小鸭子果然是依据叫声来辨识母亲的。不仅如此,这个替代物还不能太高大,现在我趴下来,我爬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多么听话呀。

围观者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画面:这个长了一大把胡子的男人是不是精神病人呀?否则怎么会大白天一个人曲着膝弯着腰低头在草地上爬着,还不时回头偷看。他身后明明只是一片草丛,见鬼了吗?

通过揣摩心理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科学献身的精神:他为了研究动物不顾自己的尊严,也丝毫不理会旁人的不解。教学中笔者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猛一抬头说明什么?”学生一时间无解。笔者当下指着一位同学说:“你就是那个学母鸭子的作者,我就是一个旁观者。”说罢笔者立即愣在那里,摆出一副目瞪口呆、不可置信的神情。三秒钟后,笔者以手示意南北两排的学生都出来一起表演围观的情景,很快教室里便出现了20多张瞠目结舌的脸,20多个围观者齐刷刷地伸长脖子定在那里:由于双眼用力圆睁,导致眼白非常突出,显得眼珠只有黄豆粒大小,活像漫画中的人物。片刻的安静后,全班一下子哄堂大笑,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待到大家笑过瘾了,笔者明知故问:“同学们,我们是约好了一起来的吗?我们说话了吗?我们只是在路过时不经意间发现了作者,立时就目瞪口呆起来。那作者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猛一抬头这句话表明什么?”学生终于感受到作者是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这群人的,说明了他在科学研究时那种忘我的、专注的精神——他完全沉浸在研究的乐趣中,沉浸了很久,而他也又蹲又爬又叫了很久,以至于他自己像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一样被人围观也浑然不觉。

教学时,笔者并没有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表演让情境再现,以演促读、以演促品、以演促思,使学生真正领悟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力量。

四、助读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资料来读书,这是一种向别人“借脑袋”“借智慧”的有效阅读方法。

《〈傅雷家书〉两则》中有一些傅雷阐释自己對音乐艺术理解的文字,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吃力。“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证明”这句话便是其中的一句。教学时笔者借助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后,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知识匮乏,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学习知识如此,追求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家没有矛盾便不会进步、不会演变。有了矛盾才不断地去解决矛盾,解决了这个矛盾还会衍生新的矛盾,正是在矛盾的衍生与解决的循环过程中,艺术的修养得以不断提升。但是完美的地平线依然在前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运用助读法,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障碍,从而曲径通幽,品味语言之美。

五、比较法

有些词语、句式直接品味难尽其妙,如果采用替换、换位、增删的方法,两相比较,可以更真切地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一)替换

替换就是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替换原文中的词语,然后比较两者表达效果的差异,从而体会出原词的意蕴情味。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结尾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笔者故意设疑:“朵”字似乎用得不妥,改成“颗”字如何?学生敏锐地感受到“朵”字更好,用“朵”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儿一样美丽夺目,牛郎织女的生活也像花儿一样美好幸福,而“颗”字未免落于俗套,缺少诗意的美。

(二)移位

移位,就是改变句序或移动句中某个词语的位置,再与原句比较,给学生设置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发现原句不同寻常之处,(下转第46页)(上接第43页)从而体味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独运。

我们在《春》的教学中品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笔者引导学生变换句式——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原句和变句在语义侧重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后,学生体会到原句由三个分句组成,句式错落,更能凸显小草的情态、动作、质地和色泽,同时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由此可见,同样的语言符号,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句子的含义往往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三)增删

文章的语言往往经过作者精雕细琢、反复推敲而成。对原文的增减都可能改变其意蕴,因此增减字词形成比较也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时语言就大有玄妙。此处不只有一个叙述者,还藏着一个倾听者——“我”。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表现并且演绎出来,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百草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明白了鲁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高明写法。莫怀戚的《散步》中有这样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都说作家惜墨如金,从语言环境来看,删去“我的”是完全可以的,这里能删除吗?学生很快意识到删去后就显示不出“我”作为一家之主的重要性,而原文更能表现“我”对于家庭的爱与责任。一个微不足道的词语却承载着作者如此的深情,可谓字字珠玑。

运用换、移、增、删四字比较法,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字里行间,欲出不得、欲罢不休,在比较中品味感悟,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品味语言的各种方法最终都是要皈依语言本身的。语言品味的过程不是对语言的反叛和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儿。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