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庙会音乐中的经歌仪式

2019-11-30 10:55马方方平顶山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庙宇信徒歌者

马方方 平顶山学院

香山寺全名香山大普门禅寺,元代改为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俗称香山寺。是平顶山地区佛教影响力最大寺庙。香山寺内立有宋代《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此碑证明汉化观音菩萨在此正道。它位于宝丰县城东南15公里的红珠山,与周围其他与观音有关的庙院遗址构成观音文化圈。

庙会源自我国古时的祭祀活动,最初人们在庙会上祭祀鬼神,后来演变为各种娱神、媚神活动。经歌又叫花子经,是河南民间信徒朝山拜佛时所唱歌曲。经歌常出现在平顶山庙宇中,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宗教性。“经”是信徒宣传教义的歌曲统称,经歌最初只是演唱教义与民间流传故事,多带有世俗性具有生活痕迹。在民间仪式活动中,经歌常常伴随仪式贯穿其中。

1.庙会中的经歌

在庙会这一特殊场合中,经歌的演唱既表达了信徒对神佛的敬畏,同时又加强世俗热闹的欢腾气氛,不仅媚神同时娱乐了世俗信徒。

(一)集体诵经

信徒一般以香社为单位祭拜神灵,每个香社少则六、七人,多则三、四十人。信徒结伴而行拜祭神灵,由一社领导者“香头”带领大家拜祭完后,每人都集中在香炉前。把纸做的金银元宝、黄裱、写满信徒名字的号布拿出。信徒把敬神所准备的物品放在香炉旁后,就开始演唱经歌,人们按照顺序站在祭品前面,香社中演唱最好的人手捧木鱼、响铃站在中间最显眼的位置。经歌的演唱多为一领众和,在演唱过程中,众人表情肃穆庄重,每次演唱到“拜一拜”、“多担待”等时候,一般都伴有相应的跪拜动作。

演唱花子经被视为积攒功德的行为,与烧香拜佛一样能得到神灵庇佑,所以每有香社摆好队伍在一旁演唱时,旁边就有其他信徒加入演唱“和”的部分。笔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见到当一个香社在演唱经歌时,周围很快就有信徒围上来加入演唱,演唱副歌“搭赋”部分。信徒从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参与者,让自己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当一首歌曲演唱完后,围观的大家开始相互沟通,询问来历,信徒之间开始相互结交。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首先,当出现副歌部分时很多信徒都可以加入,由此看出经歌演唱比较普及。其次,经歌的演唱是与烧香拜佛一样重要的媚神手段。相互不认识的信徒通过演唱而结交,演唱经歌是在庙会场域中的一种重要的结交手段。再次,信众多为女性,在传统礼俗中不赞同女性抛头露面,而在庙会中这种才情不会被压抑,女性信徒可以抛开束缚,通过敬神肆意演唱经歌。

(二)个人诵经

有些信徒拜神时有感而发演唱经歌,演唱地点也多在庙宇门前、寺庙大殿门口等。个人颂唱的经歌多曲调平缓语言口语化,信徒一人低眉吟唱,在神像面前歌颂他的丰功伟绩,以求得神灵保护。

对于神秘世界的未知使得在崇神过程中,信徒把自己现实生活的体验强加在神灵身上,如在酷暑天拜佛时,信徒手持扇子,边唱“打扇经”边为神像扇扇子。寺庙的场域对演唱经歌者极为重要,在寺庙中不论如何拥挤,信徒都会旁若无人的演唱祭拜,音乐这时与信徒所供奉的香裱瓜果一样,作为祭品贡献给神灵,所以歌者及其投入与虔诚,希望能与神灵沟通,让神灵感知其心意。当走出寺庙再让她演唱,信徒多会拒绝。

在庙会这个场域中,信徒因为相同的信仰,可以和素不相识的人唱着颂神的经歌,在以信仰为核心的人群中这种行为是被认可的。可当出了这个场域,面对局外人时,信徒就从崇神世界中回归到现实,拒绝在公共场合大声歌唱。

歌者在崇神时有感而发,大声在庙宇门前唱经赞美。最开始演唱崇神内容的经歌,随着周围围观信众的增多,歌词内容就有所变化,而变为求告神灵增福增寿、赐予钱财的内容。经歌的内容由崇神变为崇人。最初演唱以颂赞神灵为主,随着人群加多,则开始唱保平安、求金银等内容,用以娱人。演唱经歌顺序多为先赞美神、后祈求神。相对应的经歌内容也由颂神类的转变为娱人类的,这种演唱顺序是处于信徒拜神目的而定:拜神为了求得现实生活中的平安与功利。

2.仪式中的经歌

每当有重大节日或观音生日时,周边信众就会进献贡品。比如上桥布、缴号布等。

在仪式中桥布是用九尺九宽的布做成,有蓝、黄两个颜色。桥布上多绣着吉祥喜庆的花卉和龙凤呈祥的图案,在桥布最前方有用一个红纸做的进献名单,上面写着供奉桥布的香客名字。“黄”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尊贵,给神灵用黄色桥布代表恭敬之心。“蓝”通“拦”希望神仙能拦截住一切灾难,表达香客们求平安的愿望。

香社进奉香桥要在庙口等待,队伍最前面的上香人手中捧香,等待庙观人引导,随后站立着手持木鱼和碰铃的歌者,最后香客分两对,一手持红、蓝色小令旗,一手持桥布。敬献桥布时有序进入庙观。在等待过程中,信徒会唱起经歌排解空闲时间。当进入庙观后,有几位代表庙宇的管事人出来迎接,由于是民间供奉,所以迎接着不是正式的和尚,而是在寺庙掌管俗事的信徒。一般为首一人,身后跟随三人手持乐器。当迎接时两方并不说话,只是参拜三下,互换手中的蜡烛,由寺庙代表人迎接带入寺庙。这时候的经歌不间断,全程都有信徒歌唱着和观音相关的经歌。

进入庙院后,围绕着主殿正走三圈,倒走三圈。整个大殿十分拥挤,走在最前面的是庙里迎接人,随后是进献桥布的进香者和经歌歌者,最后是抬桥布的信徒。进入庙宇后,抬桥布的人改为庙会的迎接人,意喻着“接桥布”。庙宇内锣喧天、唱经歌的随意性也比较大。进入大殿后,寺庙代表人接住桥布,把桥布架上屋梁,这时两位歌者站在最偏僻的角落中双手合十,演唱《上桥布经》、《造法船》。

当上完桥布后,信众不出大殿,歌者继续颂唱。信徒把准备好的号布拿出,绑在一米长的铁棍上,每人都上前拍打几点寓意着写上自己名字。号布在众人注视下燃起,它所飞扬的高度,被信徒解释为神灵是否收到贡礼的信息。信徒们根据烧完后火星的明暗来预测一年的运气。

香烟升腾、焚香烧裱被人们认为时人神沟通的方式,早在周代就以升烟祭天。从现代焚烧号布可看出远古先民留下的“巫”的痕迹。

3.仪式中的文化表述

在宗教信仰中,“桥”有比较隐晦的含义:一种认为桥是连接上天的桥梁,人死之后可以直接被神灵接走升天。另一种说法认为人死之后到阴间可以不用过血水的河流,直接跨过奈何桥。

从场域角度来看,桥是连接人神关系的物化形象,它充满了隐喻与象征。由于桥的物质属性,在仪式中引申并借用崇拜,桥在这里不是纯粹的事物,而是虚幻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相互交融的符号化的物质。

在现代寺庙中,不仅有个人的焚香烧裱、还有现代的腰鼓队、戏剧团的演唱。传统崇神形式唱经歌在这里显得格外纤细。在粗犷音乐与嘈杂人声中,几乎寻觅不到经歌的身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信徒依然义无反顾的演唱着,这里的演唱没有表演性质,欣赏者不再是人,而是庙宇中所供奉的神灵。经歌就是在完全掩盖下,对整个崇神仪式发挥着作用。它渲染着整个崇神过程、安抚着信徒内心。

平顶山香山寺民间信众所创造的崇神歌曲与宗教庙宇音乐有很大区别,民间经歌欢乐的旋律与轻快的节奏透漏出媚神的审美取向;民间信仰背后所掩藏的“重功力、守古俗”的特点在崇神与求财过程中表现出来。在民间信仰中世俗与神圣并存。民众在追求功利的目的下颂唱经歌,在崇神以求世俗平安时又受到宗教文化的洗礼与冲击。

猜你喜欢
庙宇信徒歌者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开悟
阳光的信徒
草原人民的歌者——记蒙古族诗人包·布仁
歌者和履痕
裸露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