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放澹远 雅致平和

2019-12-01 11:56刘万鸣
投资与理财 2019年6期
关键词:笔端作画水墨

刘万鸣

中国画创作重于内蕴与气质之表达,然近百年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精神文化地覆天翻,各种观念、思潮、技艺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浮躁之风弥漫。李炯,青年才俊,以冷峻之思维、丰富之笔法,创作出富于文化内涵和古典气质的作品,尤为难得。

李炯生于安徽,徽文化传统根基深厚,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自幼习书,刻苦用功,中学时代即在当地崭露头角。及长,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研习书理画论,拜访京津名家,结交良师益友,眼界日宽。其后移居京师,拜识各方名家巨流,敏而好学,汲取众家所长,学书作画日益精进,初具气象。在多年研究中国画史及鉴藏后,又投身于中国画创作,修养心性,潜心静气习画,笔墨精神更富意味。?

书法功底使李炯在传统水墨的把握上受益匪浅,笔墨游走,不拘于形,更重质。技法丰富,不囿于一家一法,熔工笔、没骨、写意于一炉,灵活运用,取法精妙。其禽鸟借鉴宋画严谨精致,饶有生活趣味;树木“以书入畫”,追求书写性;花叶取没骨之法,又积染、点染,画面丰富和谐统一。作画少有用色,而能以墨分色,以水墨、线条表现丰富的物象,突出墨的审美趣味。线源于道,墨生于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庄子有言“既雕既琢,复归于相”,是其美学的思想渊源,以一墨之色,蕴万象之色,从有限中现无限,从无色中观玄冥之道。疏简虚静,淡雅平和,若非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对笔墨得失的感悟,怎能领悟中国画个中的精髓!

虽然李炯的创作多为工写兼具,但他并未在绘画创作中显得谨小慎微,畏首畏尾,而能让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中,收放自如,不为创作而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思绪的流淌和倾诉,作品松动,让人舒心。其创作不为外相所惑,直抵中国画之核心,重视感受,抒发性灵。听到窗外鹧鸪鸣叫,提笔而画,他画的是他心中的那只鹧鸪鸟,飞在笔端,一诉衷肠。不受题材和尺幅所限,只要是他想表达的,他都能以一种放松的、冲和的态度诉诸笔端,这是很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创作大幅作品,气象宽广,意蕴深远;不足盈尺的小品,又能精细入微。线条中流动着的是缕缕情思,水墨氤氲中表达的是细腻丰盈的情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常年临池不辍,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定能有所建树和突破,李炯之艺术前途不可限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博导

猜你喜欢
笔端作画水墨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水墨
山游
让人物栩栩如生地闪现在笔端
指纹来作画
象生笔端,形造笔下——论中国画的观照方式
当代水墨邀请展
情注笔端颂“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