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2019-12-02 09:50王小宇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颅脑气管我院

王小宇

(辽阳市中心医院 , 辽宁 辽阳 111000 )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类高发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因外部暴力引起,其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2]。颅脑外伤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临床中除了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外,还需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升临床疗效,切实保障患者身心健康[3]。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其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6年5月-2017年8月,按照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4-72岁,平均(38.4±4.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高空坠落或跌到伤10例,锐器或钝器伤9例;颅脑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8例,硬膜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3例,脑干损伤3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4例,其他7例;格拉格斯评分(GCS)为3-8分,平均(5.28±0.33)分;受伤至入院时间30分钟-3.8小时,平均(1.6±0.4)小时。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1-70岁,平均(38.0±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高空坠落或跌到伤9例,锐器或钝器伤8例;颅脑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12例,脑挫裂伤7例,硬膜外血肿9例,颅骨骨折3例,脑干损伤2例;合并疾病: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其他8例;格拉格斯评分(GCS)为3-8分,平均(5.30±0.34)分;受伤至入院时间35分钟-3.7小时,平均(1.7±0.5)小时。经分析,2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可行。本次实验征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排除合并颅脑原发疾病、严重脏器损伤、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

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加强病房巡视,给予用药指导、口头宣教、生活护理等干预。观察组实行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患者在清醒后往往易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并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打消其思想顾虑,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尽量选用廉价高效的药品。嘱咐家属多鼓励和陪伴患者,给予其精心护理[4]。(2)体位护理。对于颅脑水肿的患者需将其头部抬高30°,确保其头部与脊柱处于同一直线;休克患者则需取头低足高体位,以确保脑部供血供氧;深度昏迷患者则需保持侧俯卧位或侧卧位,以促进口腔内分泌物排出;出现抽搐、呕吐、呼吸急促现象的患者则需取平卧位,并将头部偏向一侧,以促进排痰。(3)引流管护理。需加强对引流管的观察,防止其出现打折、弯曲、脱落,并密切观察引流物的性状和量。(4)高热护理。患者多伴有中枢性高热,且比较顽固,采取常规退热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可采取冬眠低温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5]。使患者处于空调病房,或者给予冰枕、冰帽降低脑部温度,并辅以冬眠药物和肌肉松弛剂。(5)呼吸道护理。指导未实施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并将头部偏向一侧,辅以翻身叩背,以确保呼吸顺畅;对于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则需将其安置于卫生、空气清新的病室内,在气管套口外覆盖1-2层无菌生理盐水纱条。需按照医嘱每天对患者进行4次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需将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好,并定时对气管切开伤口进行消毒、换药。需定时更换气管套管,并将气囊内压力维持在适当范围。(6)压疮预防。患者在术后大多需长期卧床,极易引起压疮,给患者造成2次伤害。护理人员需每1-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并在头枕部、肘关节、足跟部垫上海绵垫,需保证床铺干净、卫生,每天为患者清洁皮肤,需保证皮肤干燥、卫生,勤换洗衣服和床褥[6]。给予已发生压疮的患者恰当的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质、高营养的饮食,无法自主进食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输液补充营养,以提升患者身体免疫力。

3 评价标准:(1)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预后情况可分为轻度或无残疾、中度残疾、重残、植物生存、死亡5类,预后良好率=(轻度或无残疾+中度残疾)/病例总数×100%。(2)比较2组患者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得分均以高者为佳。(3)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对比2组患者发生脑疝、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的例数和发生率。(4)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分析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测评结果分为十分满意(得分在85-100分间)、比较满意(得分在60-84分)、不满意(得分低于60分)3项,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5 结果

5.1 2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78.8%,较对照组42.4%更高,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n,%)

5.2 2组患者KP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2组患者在护理前的KPS评分和ADL评分相比P>0.05;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KPS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KP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分)

5.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2%,相比于对照组48.5%更低,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5.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9%,相比于对照组69.7%更高,2组比较P<0.05,详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类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其危害极大,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其治疗难度极大,并发症高发,康复周期较长[7-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难度也极大,常规的护理方法无法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弊端[9]。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张给予患者人性化、个性化、整体性、系统性的护理服务[10-11]。综合护理是一项现代化的护理模式,其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能针对患者实际病情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12]。将综合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能给予其心理、体位、引流、高热、压疮、呼吸道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并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复,这一护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深受医、护、患好评[13-14]。本次实验表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其预后良好率高达78.8%,且KPS评分和ADL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提升,各类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15.2%,护理满意度高达93.9%,以上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统计学分析显示P<0.05,本次实验结果与吴艳玲[15]的实验结果类似。

由上可见,综合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具有积极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颅脑气管我院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