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如水,育人无声

2019-12-02 02:41张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情感

张英

作为承担着育人重要职责的音乐学科,其核心素养表现在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教育除了给人以情感上的支持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更应该凭其独特性给人以美的熏陶,因此审美教育应是音乐的重要价值。“音乐如水,育人无声”,音乐以水的流动让人感受其灵动之美,以水的曼妙让人浸润于空灵之美,以水的温婉带给人哲理的思考,启人心智,育人情怀。这恰是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极佳途径。

一、提倡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我充分尊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说、唱、跳、打击等行为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构建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欣賞安德森《打字机》时,我通过管弦乐团的演奏模仿打字机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乐曲。同时,在课堂中加入三角铁、铃鼓、木鱼等打击乐器,让学生体验声音的美。我还鼓励学生充分开放感官,感受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在课堂模仿、模拟、表现。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

二、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1. 挖掘歌曲中美的要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支赞颂科学家、赞颂祖国的歌,含泪升起的音符中积蓄着科学家的深深情思,流动的旋律中流淌着科学家的炽热情感,起伏的节奏中述说着科学家的爱国心声。我通过分析作品、范唱或播放录音等手段,挖掘歌曲的内在因素,帮助学生感受全曲在朴实的旋律中透露出艺术气质的典雅,引导学生理解乐段之间的模仿跃进、回环往复,恰似内心涌动的情感,逐层铺展,情深致远。学生走近这一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悟情感、接受美育的最佳时机。

2. 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美。例如高中音乐(人教版)《非洲歌舞音乐》一课,学生在欣赏完《鼓乐》和《非洲赞歌》后,针对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进行了创新体验。击掌、跺脚、呐喊、敲打桌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出“一场精彩的篮球赛”“暴风雨来了”“快乐的我们”等主题的内容。这种体验式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其形式美、内容美并达到创造美,进而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3. 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往往很难言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比如欣赏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中花六板》、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等作品时,我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有关丝竹的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乐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丝竹乐的艺术美,提高对民间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三、融美育于艺术体验

1. 加强语言修养,增强课堂感染力。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还是触动学生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音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教师的言谈举止更应该具有艺术性。我一直注重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课堂语言力争生动、形象、柔和、富有感染力。

2. 尊重学生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出发,从音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多设计让学生广泛参与、体验、感悟、沟通、交流的教学活动,认知不同音乐的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挖掘和提高审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感受愉悦、感受快乐、领略美、学习知识。

3. 强化情感渗透,培育人文情怀。根据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从课堂氛围和作品情感基调出发,多角度进行情感渗透,通过音乐的启迪和感染,学生在课堂中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音乐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悄然融入人的感官和神经,直至长久地震撼人的心灵,让人文情怀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悄悄萌芽。

以美育为核心,给学生搭建审美情感体验的平台,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审美能力,也可丰富他们的生活,开阔其胸怀,丰盈其爱心,这正是我们音乐美育教育的理想目标。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得很快,如何引进一些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发现和鉴赏中获得独立思辨的能力,在理性思考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情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