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优秀,也需要陪伴

2019-12-02 02:41邓浩权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陪伴家长老师

邓浩权

哲是个阳光壮实的小伙子,上课认真专注,自觉跑步锻炼,见人敬礼问好,各科成绩优秀,在老师们的眼中,这是典型的省心的“宝贝”。而我觉得他需要帮助,源于一次偶然:有次晚饭时间,我撞见哲在饭堂角落的洗碗槽边,捧着水在不断地洗脸,洗得又快又急。这不同寻常的洗脸方式让我对他产生了好奇心。

当晚,我从哲以前的班主任处了解到一些事:上学期,哲被别班同学欺负,因涉及两个班,老师要约双方家长来处理。谁知哲却主动否认被欺负的事情,不肯请家长。此外,哲的父母因为忙,从未出席过家长会。

为了解情况,我打了个电话给哲的母亲。这个电话,聊了三十分钟,中途,她“抱歉”了三次,离开电话处理其他事情。从她那里我进一步了解到,哲的家在本镇,但他母亲在邻近镇区的一所大厂担任中层干部,非常忙碌,哲住宿后,她几乎不回家了,住在工厂里;哲的父亲在杭州工作,也忙得很。

期中考试后,我觉得需要见见哲的父母,虽然哲表面显得特别优秀,可某些举动和选择让我觉得,我需要为这个孩子争取点陪伴。在我的坚持下,哲的父母终于抽出时间见我。

趁哲在学校上课,我悄悄地去家访。他家中的东西摆放得特别整齐,这种整齐并不是有客人来需要收拾的整齐,而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整齐,甚至连装饰柜上的书的书角都压得笔直的,削好的水果在果盘中摆成四种颜色,橙子皮被削成花边装饰在果盘边。这让我想起了哲的处事风格:有规矩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中缺少了些同龄人所应有的活泼。

哲的父亲很热情,先欢迎我“大驾光临”,再感谢我对哲的照顾,谈“班级在细节管理上的精致”,话题一转又引到了“企业生产的精准性”,再谈及“我们夫妻毕业后的创业艰辛”。这是一个强势又有主见的人。哲的母亲时不时低声劝我“多用点水果”,而不是“吃”“食”,由此看出她的文学素养很高。

其父提到对哲的期望时,道:“我们都是苦出身,书读得不多,但我们知道读书很重要。我们夫妻是边工作边读书的,也没有人帮助我们,我们什么都是全靠自己,所以我经常教育阿哲不要怕困难,不要怕苦,把书读好,不要给父母添麻烦,不要给老师和学校添麻烦。”

我沉吟了一阵,组织着语言,道:“有些时候,我觉得他太过懂事了。对我们好,对他自己不好。”我拿出手机,给他们看哲的文字:“我很想去参加比赛,但学校不派车,只能放弃”“参加航拍,需要买飞机,我不想增加家里的支出负担”“周六依旧是我一个人,孤独的影子铭刻在雪白的墙壁上,烙下一个沉色的黑影子”等。

看完,哲的父亲似乎松了一口气:“这小子,倒会心疼钱,我们家不是特别富裕,但也不缺这点小钱。”哲的母亲也道:“以后我跟阿哲说,这些事情大胆去做,我们会给他钱的。”

我脸色一正,说道:“我看到的不只是这个问题。阿哲各方面都好,但我发现他做决定的时候,总是担心给你们添麻烦,所以在很多选择上,他不从自己的状况考虑,而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从人品上看,这固然是孝顺;但从发展来看,一个小孩似乎想得太多了。你们两位也是在社会上奋斗过来的,一个总是瞻前顾后的人,哪怕成绩再好,只怕也会吃大亏。”接着,我趁机说出了我家访的重点:“恕我直言,你们两位陪伴阿哲的時间,是不是有点少?”

哲的父亲似乎泄了气,道:“我们都很忙。这真不是借口,找份好工作赚点钱,真是很难。”

我笑着说道:“平时没有时间,哲也是理解的。但寒暑假,你们可以轮流把阿哲带在身边。哪怕公司的环境一般,可阿哲懂事,估计不会影响他寒暑假学习的。再优秀的孩子,也需要亲人陪伴啊!”

那天,他们没有表态。但后来,他们陪伴阿哲的时间果然多了,我发现阿哲在品学兼优的基础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更加果决了。

每个学生都是关注的对象。我们经常关注后进生,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特别放心,这往往造成了学优生“无助”,如阿哲。我们在他退让的行为中不止解读出“孝心、懂事”,还解读出了“无奈的退让”,但这被学优生的光环掩盖着,不为人关注,甚至被贴上了“识大体,顾大局”的“金粉”。在教育中,每个学生都不应只停留在“成绩和品德”,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和发展”,让他们活出光彩。

每次家访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往往看到了学生身上存在需要帮忙的地方,出于解困扶难的念头,有时候心头一热就约家长见面。可我认为,约家长见面必须适当迁就家长的时间,切忌以“教育无小事,孩子重于一切”的观点“要挟”家长,引起家校矛盾。在哲的案例里,家访的时间是由哲父母选择的。另外,家访的时候,因我对阿哲的性格、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前期调查,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所以才能够有这次高质量的家访。

家访因家长而异,顺势而为。在家访中,我发现阿哲的父母是有主见的人,能力突出,做事情喜欢主动。在这个时候,我选择多聆听,并对家长教育中的优秀部分表示肯定,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让家长思考。家访时,他们虽没有表态,但我家访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些老师在家访时,一定要家长接受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家访的目的是求同存异,让家长和老师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做适当的、积极的微调整。

猜你喜欢
陪伴家长老师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陪伴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