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劳动也可以很快乐

2019-12-02 02:41沈勋锴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拖地校园环境劳动

沈勋锴

曾和许多同行一样,每回接到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我都会眉头紧锁。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认为自己是来学校学习,不是来劳动的,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校是在剥削他们的劳动力。主观上不情愿劳动,客观上没有劳动技能,教师要开展工作、组织劳动确实不容易。近几年我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尝试。

换角度思考,引导学生接受任务

生活在校园中,我能感受到整洁的校园环境给我带来愉悦的心情,故而我努力让学生也感受到这点。校园环境的整洁是靠大家一起动手劳动来创造的,从而不再把组织劳动看做艰难的任务。这样的想法让我乐意接受和组织劳动任务。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一直强调“扫天下”而忽略了“扫”自己的“屋”。引导学生从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身边事出发,动手劳动,动手做清洁卫生。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做法比那些一心爱国,却不肯做清洁卫生的空想强。因为换个角度思考,劳动有了更直接的理由,学生们也乐意接受劳动任务。

換角色参与,提高学生劳作能力

学生已经能从主观上接受劳动任务了,可没有几个孩子会劳动。以前我总背个扩音器负责指导,可言传毕竟不如身教。现在我转变角色,自己也参加到具体劳动中,给学生做榜样。每次组织劳动时,我都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安排在某一小组中,该拖地就拖地,该提水就提水,从不偷懒。我用自己的行动指导学生们劳动,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劳动能力慢慢提高,会拖地的同学已经越来越多了,拄着布拖把旁观的人越来越少了。在模仿中,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提高。

虽然我换了角色,有自己具体的劳动任务,但我毕竟是组织者,得关注其他小组的劳动情况。所以每次劳动,我都会尽快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帮助自己的小组尽快完成任务。然后,我带领小组成员到其他小组帮忙。渐渐地,小组之间互相帮忙的情景也越来越多了。

换方式表扬,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在以前,为了鼓励学生劳动,我总是努力挖掘某个孩子的亮点进行表扬,但实际情况是以前的劳动场面值得表扬的亮点太少。而现在,值得表扬的亮点多了,我觉得没有表扬某个个人的必要了。因为每次劳动都是靠集体的力量,大家群策群力清洁校园。表扬个别孩子,我担心会挫伤没有受到表扬的孩子的积极性;表扬大多数孩子,又失去了表扬的鼓励意义。所以我决定换个方式,通过表扬小组来表扬大家。对各个小组在劳动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优点,我都进行口头表扬,例如:“负责擦课桌椅的小组,在用抹布擦洗过之后,还用自己的手擦拭一下以作检查,看是否还有灰尘。”“负责拖地的小组在拖完地之后,还将拖布和拖布把儿清洗得很干净,不但卫生,而且方便下次使用。”

这样具体的表扬方式既能让大多数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我的鼓励,感受到集体的肯定,同时也能暗示大家都要这么尽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换高度评价,提升学生思想觉悟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同学们都能热爱劳动后,思想教育就不应该只停留在为自己的环境整洁而劳动的高度了。例如,当其他师生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们要把自己的喜悦表达出来:“我们的地板真干净,现在坐在地上玩抓小石子,屁股上再也不会沾满灰尘了。”而且要把别人的赞赏传达给参加劳动的孩子们,如:“平时走另一个楼梯间的同学现在宁愿绕远路,也愿意走我们这边的楼梯,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因为我们把这边的楼梯打扫得特别干净。”“现在午休期间,一些老师喜欢坐在大树下乘凉,因为我们把大树底下打扫得相当整洁。”将这些积极的反馈传达给学生,他们能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和满足,思想觉悟自然也上升了一个高度。

总而言之,学科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劳动教育也应该循序渐进,先从服务自己出发,才有可能上升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度。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龚 晶

猜你喜欢
拖地校园环境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谁去拖地
大扫除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拖地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