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银河补习班》多维透视中国教育观的冲突、博弈与突围

2019-12-02 02:41李莎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马飞教育观观念

李莎

以教育为切入口探讨性别平等、人性解放、社会权力分层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死亡诗社》《起跑线》等。而电影《银河补习班》则以一对父子的温情故事为视角,折射出中国当下教育观的冲突与博弈。在电影所建构的话语场中,主人公马皓文作为理想教育的符号,传达着“爱的教育”与“人的教育”主旨,与“成功”教育、应试教育等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博弈。

家庭教育观的冲突:爱的教育与“成功”教育

家庭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初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观念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中,马皓文与前妻秉承着迥异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子的成长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马皓文在家庭教育中所持的是一种“爱的教育”,这里的“爱”包含着对儿子的关心、鼓励、指导和积极期待。在他眼中,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能感受到大人是否爱他。影片一开场,幼小的马飞因在迎接火炬手的集体表演中失误而受到老师责备,并被嘲笑为“缺根弦”,这令他倍感失落。而就在此刻,父亲马皓文手持火炬向他跑来并把亲手制作的地球仪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一句“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轻轻拂去了马飞心头的阴霾。

如果说,入狱前马皓文对儿子是全身心地呵护,那么入狱之后他则以精神灯塔的方式指引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缺席的存在”。作为电影的重要道具,“地球仪”反复出现在马飞的生活中,当他被人欺负时、当他后来进入外太空时……此处的“地球仪”已经变成了父亲爱的象征,是马飞与父亲紧密的情感纽带。

与父亲不同,片中母亲对儿子的成长是极为焦虑的。改嫁后的她忙于生意而将儿子送往寄宿学校,甚少陪伴儿子。母亲更像一种“存在的缺席”,虽然为孩子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从未走进孩子的内心,更枉谈精神引领。当马飞面临被学校开除的窘境时,母亲的焦虑达到极点。在她看来,儿子天生就笨,还“不务正业”,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一边将“考清华北大”的目标移植到孩子心中,一边强调“考不上就去卖煎饼”。面对叛逆、内向、自卑的儿子,马皓文则没有把成绩放到第一位,而是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梦想。一句“考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让儿子打破“成功”教育的神话。

马皓文夫妇的教育观念可以说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家庭教育观的缩影。一种是以应试为底色,认为孩子成功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即“考上好大学”。在这种观念之下,亲子关系变得冷漠甚至紧张,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另一种则是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导向,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无疑,后者是一种更为可取的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观的博弈:人的教育与应试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应试教育”进行了积极反思。《银河补习班》通过马皓文与教导主任(阎主任)的矛盾设置,将这一社会问题再次呈现到观众面前。

阎主任是一个“应试教育推进者”的典型符号,动辄提及“不俗”的高考成绩、引以为傲的高考状元,把“优秀”(成绩突出)学生的照片挂在墙上展示,对“不听话”的学生进行打压……这一系列行为均是以“应试”为导向的。

从主观方面来看,阎主任的教育观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他是所在村子第一个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人。“走出村子的时候是我第一次穿鞋子”,基于对摆脱贫穷、实现阶层跃升的渴望,阎主任把“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作为自己育人的准则。从客观方面来看,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的期待、人才选拔的机制等,均助推了阎主任对应试教育的执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作为老师和教育管理者,阎主任的眼中只有分数,学生作为人的鲜活个性不复存在。而“疯子”这个角色的设置则较为极端地体现了“只见分数不见人”对人性的压抑和荼毒。

马皓文对这样的教育观念展开了激烈的反抗,他认为教育应当基于个人的兴趣,人生不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应该有无限可能。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生活的体验、对于困境的突破、对于挫折的抗争等,都应该是教育的题中之意,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孩子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基于此,马皓文带着儿子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突围之路。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小高老师这一角色,从最初急切地倡导马皓文父子“按照学校要求好好复习提高成绩”到给予孩子时间和信任,同时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这位老师的眼中也有了学生,因而她兴奋地对阎主任说:“马飞从垫底进步到了班级倒数第五,他的眼里有了光!”小高老师所说的“光”正是孩子生命被点燃的希望之光。

在现实生活语境中,像阎主任一样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恐惧并且以爱之名对孩子造成压迫的家长和老师不在少数。而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言,委实需要更多具有马皓文式勇气的人。由此,有关“人的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

人生教育观的突围:功利暗示与心灵抉择

如果影片的叙事路线仅仅定位為讲述一个“学困生”在父亲的陪伴下“逆袭”为宇航员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将大打折扣。所幸的是,在呈现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学校教育观的冲突与博弈时,电影还通过两处细节将教育观念的探讨拉向了更深处。

一是马飞高考前夕,阎主任请求他放弃考飞行员参加高考,力争考取高考状元为学校争荣誉,这遭到了马飞的拒绝。因为,在马飞的心中任何虚荣或利诱均无法与他的梦想相抗衡。那一刻,父亲马皓文虽未在场,但马飞的抉择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在这场功利教育与心灵教育的较量中,后者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一处细节是马飞成为宇航员候选人时,父亲因打架被监禁15天成为报纸的热点新闻,马飞的领导找其谈话,表示为了马飞的前程,不想再出现类似的新闻。在领导的“提点”之下,马飞劝父亲不要再追究“蒙冤入狱”的陈年往事,并称自己获得的所有荣誉也都是父亲的。听罢儿子的话,两鬓斑白的马皓文陷入巨大的失落之中,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因为在儿子的心灵天平上,他的前程与父亲的名誉相比,前者更为重要。这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直到后来马飞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心中的那座桥”,他向父亲道歉时这一矛盾才真正化解。

如果说在马飞跌跌撞撞的成长历程中,马皓文一直充当着陪伴者和引领者的角色,那么上述两处细节则是马飞独自面对的生活选择。看似简单的两个抉择,却是对马飞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格考验。能否遵从内心的声音,不盲目屈从、不刻意讨好,成为检验马皓文人生教育成败的标准。这两处细节颇值得深思,同时也启发我们:理想的教育是摒除了外部的指引后,个体依然有力量作出正确的抉择。

综观全片,电影在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中展开叙事,为折射中国教育观念的演进提供了合理的时空环境。在多维的教育观念的冲突与博弈中,该片对于反思以应试教育、成功教育为主的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形塑以爱的教育、人的教育为主的教育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马飞教育观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Air entrainment of hydraulic jump aeration basin *
Energy dissipation of slot-type flip buckets *
健康观念治疗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Standing wave at dropshaft inlets*
A new design of ski-jump-step spillway*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