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主人是自己

2019-12-02 05:42杨雪琴
健康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银屑病皮肤病调理

杨雪琴

50年行医总结出1句健康理念

我是一名医生,出生于江苏著名的常州孟河医派的中医世家,孟河医派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几年前我和俞梦孙院士回常州看故居,见到了80多岁的邻居老人,他还记得我父亲,说:“杨先生是个好人,给穷人看病不收钱。”1961年,我考上北京医学院(现名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医疗系读书,毕业留校工作,直至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被空军特招到空军总医院至今。前22年承蒙国内外著名的胡传揆教授和王光超教授的悉心培育,他们德技双馨,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在我离开北京医学院时,胡老给我的亲笔题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我一生行为的座右铭。至今年年底,我整整77周岁,已从医50余年。回忆漫漫从医路,感想万千。从我的经历来看,前40年的培养环境,为我在后35年成为现时代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50多年来,我救治过很多危重病人,虽然皮肤科不像内外科的危重病人多,但皮肤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大疱性天疱疮、重症药疹等也是有死亡可能的。尤其是心身性皮肤病,例如银屑病、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等等,虽然可以用药物控制,但很容易反复、加重。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和生活质量。因此,作为医生,我反复思考:我们不仅应该帮助患者治愈疾病,更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银屑病是国内外皮肤科界共同关注的常见慢性皮肤病。我遵循导师的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勤于动手:记录了无数例银屑病患者的患病经历和治疗过程。我勤于动脑:从每一例患者的经历中总结经验,特别是从教训中吸取经验。我勤于动嘴,经常与患者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让患者讲出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地提高心理能量。我不随潮流而动,从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30余年来,我总结了一套银屑病防治新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主人是自己!其实,任何慢性病的防治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1种皮肤病引发N种健康理性思考

银屑病和慢性病究竟应该怎么治,值得医生和患者双方进行理性思考。以银屑病为例,这种民间称之为“牛皮癣”的皮肤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因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红斑、鳞屑症状,异常痛苦。其实,90%以上的银屑病患者为寻常型,并不会危及生命,即使不治疗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有些患者求治心切,而采取药物过度治疗,即服用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例如服用含蜈蚣、乌梢蛇等中药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及乳糜尿等;长期服用含砷化物(红矾、雄黄)的中药丸,可引起皮肤砷剂角化、皮肤原位癌、皮肤鳞癌、轉移到内脏而死亡;口服或注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后突然停药可导致病情加重,或演变为红皮病、脓疱型银屑病;若长期使用激素,还可发生很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出血、继发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应用抑制细胞增生的免疫抑制剂,停药后也可导致病情反跳,长期使用可造成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已有较多报道服用乙双吗啉导致白血病,此药已被淘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告: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竟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药物过度治疗的恶果举不胜举,触目惊心。然而,患者往往对药物治疗寄予过高期望,寻求“名医”、良药、“根治”药物,不惜付出经济和健康的代价。事实上,不但没有药物能够根治本病,而任何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常言道“是药三分毒”。为此,我们切勿舍本逐末。

我和我的学生在近30余年中对银屑病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银屑病患者的性格、生活方式、生活事件分析其发病的诱因,从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血液中免疫细胞的变化和内分泌物质代谢功能、表皮和真皮中影响细胞代谢的CD44分子、热休克蛋白HSP系列、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等很多基础研究,还有银屑病患者的睡眠情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由此而得出结论:银屑病是整体失调的皮肤局部表现。我们又从很多患者的病史中总结出患病规律:过度疲劳、经常熬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应酬太多等等均可能诱发和加重银屑病皮损。我们还发现很多患者的病程中,越是积极治疗,病情越是不好;相反,放松心情放下包袱,不用药物,其皮损也能自然消退。因银屑病本身有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只要在进行期期间调整好心态,纠正一些诱发因素,皮损就不知不觉消退了。由此可见: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医生在诊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首先要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听取患者对自己疾病所引起的各种思想活动。有时由于长期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加之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不理解和厌烦,患者常常在叙述病情时掉下眼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遇到这样情景,医生可以鼓励患者哭出来,疏导患者把压抑在心里的痛苦排解出来:然后,医生与患者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心理,耐心地帮助患者渡过心理危机;并用广博的医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恰当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挖掘患者在叙述病史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分析;帮助患者了解自己,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心灵与知识的交流,使患者对银屑病有正确的认识,心中有底:同时也增强了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患者理解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行事,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为此,我在临床上要用大量的时间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直至患者和家属理解,正视现实、树立信心,并要有耐心和恒心来挖掘自身的潜能,争取不药而愈,长期自愈。这样既治疗了他的病,更是挽救了他和他的一家人,从疾病的枷锁里摆脱出来,健康地生活和工作,真正做到了“治病救人”。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思想。

3分治7分养 健康最终靠自己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即使是被呼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古代皇帝,也不能违背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因此,我认为关键是要活得健康,活得有生活质量。

疾病并不可怕,关键是对待疾病的态度。我治愈了很多皮肤病患者,他们来感谢我,我告诉他们:“是你们自己管好的。我曾经治愈的一些患者,后来也有病情反复的,他们再来复诊时,我又告诉他们:“是他们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痛,又不注意预防了。”所以不要埋怨医生,一句话:健康靠自己!

如何才能健康呢?首先,要调理情志。所谓“百病从气生”,气,有内气和外气。内气指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情志。《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能拥有如此心境当然最好,但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做到,我们可随常人之情,保持协调,不偏激,该喜悦时喜悦,该愤怒时愤怒,该思虑时思虑,该恐惧时恐惧,该悲伤时悲伤,但是要有一个限度,不可过度而无节制。外气指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本是宇宙空间的自然产物,但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适应,就成为致病因素。所以,我们要“避之有时”,冬天御寒保暖,夏天避暑降温,秋天滋阴润燥,春天宣热防风。无论内气和外气,只要做到趋利避害,同气相求就好,也即中医的“扶正祛邪”,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学会自我放松,寻找生活的情趣。闲暇之余听音乐、同知心朋友谈心、到郊外散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与文娱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等,自我排遣来自工作、学习、生活及社会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患者如果能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压力和疾病,以良好的心态,加上适当的药物治疗,食物调理,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就是“三分用药,七分调理”。

常言道:对于慢性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其中“治”只是消除不适症状,而“养”即指调理,增强机体自我康复能力,巩固和提高疗效。对银屑病患者来讲,用药治疗的结果只是使皮损消退,而停药后,甚至继续用药时,皮损仍会不断反复。既往几十年药物治疗的历史已证明,单纯用药治疗的结果不理想,不适当和过度治疗反而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银屑病患者要恢复健康,必须遵循“三分用药,七分调理”的原则,而调理又必须主要靠自己。

治疗慢性病采用食物疗法,有诸多好处:安全、省钱、方便。即使对于某些突然之来的病,例如着凉感冒发烧,可以服用生姜、葱白、红糖加适量水煮开后,趁热喝下后睡觉,安静休息利于机体自修复功能恢复。生姜、大葱有发汗排毒作用,红糖补充能量,调理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此方法已成为民间治疗感冒常用的有效之法。我自己感冒了,包括发烧也不用抗生素和退烧药,就用上述方法,加上休息一两天就好转了。多吃水果和蔬菜,就可满足机体所需的维生素,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食疗优于药疗。

对银屑病和任何慢性病不要苛求“根治”,患者需要认识到:要想长期痊愈,其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许多银屑病患者心态平和了,积极乐观,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已成为优秀的工作者。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在患银屑病之后,能够尽快调整好心态。从某种程度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体的自愈力为主。药物仅仅是针对人的自愈能力的一种临时补充,相信最终战胜疾病的还是患者自身!因此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关注健康就要挖掘人体的先天潜能,也就是人的先天之本。如果真正树立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哲学观,增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对于很多心身性疾病就可不药而愈。

由此可见,健康的主人就是自己。

编辑/赵湘

猜你喜欢
银屑病皮肤病调理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优势分析
你知道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吗
银屑病的“孪生兄弟”:银屑病关节炎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
三味红药合十味乳香涂剂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流产者的饮食调理
身体瘦弱者的饮食调理
身体瘦弱者的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