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19-12-03 03:05韩墨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0期
关键词:艾灸中风证候

韩墨洋

中风又称脑卒中,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是典型的脑血管障碍疾病[1]。中风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2]。中风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70%以上中风病人发病后留下后遗症,其中处于中风恢复期病人又以上肢肌痉挛常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关节永久性挛缩,甚至终身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中风恢复期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常用的治疗中风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见效慢、治疗周期长等局限。温针灸是针灸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疼痛、无毒副作用等优势[4]。基于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定温针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的治疗方案,并以2016年1 月—2018 年1 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恢复期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中风恢复期病人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条件的中风恢复期病人128例,其中男69 例,女59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64 例,男 36 例,女 28 例; 年龄( 60.5±9.4) 岁;病程( 80.3±10.7) d; 中风类型: 脑梗死 41 例,脑出血 23例。对照组 64 例,男 33 例,女 31 例; 年龄( 61.2±10.5) 岁; 病程( 79.6±11.3) d; 中风类型: 脑梗死 39 例,脑出血2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或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符合1995 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MRI 和CT 检查确诊; 发病时间2 周至6个月; 上肢屈曲痉挛的中风病人; 自愿加入本研究,并能配合观察。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或肌肉骨骼疾病; 心、肝、肾、造血功能不全; 有上肢功能障碍病史; 肺动脉硬化原因所致中风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单纯康复治疗,包括按摩治疗、肌肉牵伸、运动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 按摩治疗: 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每次30 min,每日1 次; 肌肉牵伸:嘱病人取坐位,分别对患侧肱二头肌、旋前圆肌、腕屈肌、指屈肌行牵伸放松,每次牵伸5 min 后休息30 s,以5 次为1 组,每日 4 组; 功能训练: 主要进行前臂旋前旋后、肩肘伸屈、腕背伸等关节活动度训练、坐起及翻身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日常活动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 周。

1.3.2 观察组 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2 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取患侧足三里、关元、曲池、肩髃、外关5 个穴位,针对合并下肢或语言功能障碍,配合三阴交、委中、太冲、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1 ~2 min,留针过程中,剪取长1.5 ~2 cm 艾条段套入针柄之上,在距皮肤3 cm 以上处,从下端点燃艾条,灸至皮肤有强烈的温热感时为宜,每次每穴灸3 壮。治疗过程中患部铺阻燃物以防灼烧皮肤。每日1 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及标准 采用中医证候积分、改良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hinese Stroke Scale,CSS)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分别评定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上肢肌肉痉挛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评价两组疗效。改良 Ashworth 肌张力评定量表分为 0,1,1+,2,3,4 共6 个分级,0 级为肌肉张力无增加,患肢被动活动无阻力; 1 级为肌肉张力稍有增加,患肢被动活动有轻微阻力; 1+为患肢被动活动时前1 /2 关节活动度有轻微“卡住”感,后1 /2 关节有轻微阻力; 2 级为肌肉张力略有增加,患肢被动运动有一定阻力; 3 级为肌肉张力中度增加,患肢被动活动阻力较大,活动比较困难; 4 级为肌肉张力高度增加,患肢被动活动阻力很大,活动十分困难[5]。CSS 评定参考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定。FMA 评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评分细则: 0 分为不能进行动作,1 分为只能进行部分动作,2 分为可充分完成各动作。共33 小项,总分 66 分,分值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6]。ADL 量 表 得 分 标 准: 总 分1 0 0 分 ,轻 度 依 赖75~95 分,中度依赖 50~70 分,高度依赖 25~45 分,完全依赖 0~20 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 CSS 分数减少 91% ~100%,病残 0 级; 显效: CSS 分数减少 46% ~90%,病残1 级; 有效: CSS 分数减少 18% ~ 45%; 无效: CSS 分数减少不到17%。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血瘀证及气虚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两组血瘀证及气虚证积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观察组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改良Ashworth 及C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及CSS 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FMA 及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治疗后,两组 FMA 及 ADL 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x ±s )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x ±s )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x ±s ) 分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大部分中风病人留下偏瘫、语言障碍、肢体麻木等后遗症,其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之一,常出现在中风恢复期[7]。中医对中风研究具有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有与中风类似的关于“偏枯”“薄厥”“偏风”描述[8]。《灵枢》中记载: “督脉病变,实则脊强/拘急”,认为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由气虚血瘀、阳气郁阻所致[9]。现代医家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痉挛性瘫痪为本虚标实之症,年老体弱或肝肾气血亏虚、经脉瘀阻为本病之基础,五志过极化火、内风扰动为本病诱发因素,致使风火上扰或痰湿蒙蔽心神,进入恢复期后,邪气大势已去,但正气尚未恢复,痰湿瘀血未尽[9]。温针灸又叫针柄灸,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条捻裹于针柄上燃烧,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有报道显示,温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病人具有显著疗效[10]。但其具体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此进行探讨。

本研究观察组采取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温针灸对中风恢复期病人气虚血瘀证候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与相关报道结论类似,从中医角度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艾条燃烧后对体表穴位进行温熨、熏灼,具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作用[11]。从现代药理学分析原因可能为艾灸燃烧时产生以近红外线为主的物理因子,近红外线可刺激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谐振吸收效应,并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能量。同时,近红外线具有较高穿透能力,通过穴位将能量送至病灶而发挥作用[12]。有研究发现,艾灸燃烧生成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生成的抗氧化物附着于穴位附近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发挥作用[13]。总之,温针灸对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具有一定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改良Ashworth 评分、CSS评分、FMA 评分、ADL 得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温针灸对改善中风恢复期病人肌痉挛、神经功能损伤、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疗效,分析原因可能为温针灸取足三里、关元、曲池、肩髃、外关5 个穴位,其中艾灸足三里可调和气血,补虚强壮; 艾灸关元可补益元气、调理营卫; 艾灸曲池可清热解表、疏经通络; 艾灸肩髃穴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作用; 艾灸外关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因此,诸穴合并,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效,正契合本病气虚血瘀脉阻病机,起到促进上肢血液循环,濡养筋脉,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作用[14]。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中风后,脑血流量迅速降低。温针灸可加速侧支循环建立,解除因脑缺血而引起的微血管痉挛状态,使周边侧支代偿血流及时涌入缺血区,改善脑血流状态,在迟发型低灌注期,可调控低灌注减缓[15]。另一方面,温针灸通过针尾加艾灸,使热力沿针身传递至针尖,通过穴位直抵肌肉组织,促进血管扩张及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血流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局部肌肉舒张,改善痉挛状态[16]。

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具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改善病人中医证候,减轻肌痉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增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艾灸中风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婆婆迷上了艾灸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