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洼淀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以白洋淀为例

2019-12-03 14:07贺鼎陈玉龙傅微
风景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水区洼地白洋淀

贺鼎 陈玉龙 傅微

“洼”“淀”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类型,作为守卫京畿水利安全和水运畅通的蓄滞洪区和水运节点,其形成的防洪、灌溉、航运体系独树一帜,其内涵丰富的渔苇生产体系孕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系统方法的指导和技术体系的支撑,目前北方洼淀聚落遗产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聚落景观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空间形态和发展机制研究,对于保存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区域环境、促进地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做到规划先行,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建设,其将洼淀聚落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提升至国家工程的高度。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自然洼淀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聚落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着眼于白洋淀景观的空间结构,试图探索雄安新区历史景观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弥补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

1 独特的水相关聚落景观类型:北方洼淀

对于与水相关的聚落遗产类型,中国最早是对古代城市水利、防洪和水城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1],之后相关学者对历史城市的水适应能力及其聚落形态开展了研究[2]。2000年以后,不同类型的与水相关的历史聚落研究开始大量涌现,包括太湖、洞庭湖流域溇港与圩区聚落[3],南方陂塘景观及其聚落遗产[4],平原水乡乡村聚落[5],北方典型泉水聚落[6],海塘和海疆聚落[7]。对于北方普遍存在的洼淀聚落,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8]。

“洼”“淀”是北方常见的地名用语,意为地势低凹、浅湖泊聚集的区域。在《河北水文志》等资料中,多次出现洼淀、泛区的合并统计,说明从水文学意义上讲,洼淀指向了地势低洼、浅湖遍布且易受洪涝灾害的地理概念。洼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类型,仅在河北省就有大小洼淀和泛区34处①,面积10 933 km2,占全省总面积5.8%,占平原地区总面积15%[9],由国家防汛总指挥部认定的有盛庄洼、永定河泛区、贾口洼、东淀、文安洼、涿州缓洪区、兰沟洼、白洋淀、献县泛区、永年洼、宁晋泊、大陆泽、大名泛区13处(图1)。

洼淀自然环境所孕育的洼淀聚落是水相关聚落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一种类型。文中提出“洼淀聚落”的概念,特指在洼淀自然环境诱发下形成的,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渔苇等一系列水相关特征的人居环境。学界对“洼淀聚落”的专门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对于白洋淀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水环境历史变迁[10]、水利防洪减灾[11]、经济社会史[12]、史前环境考古[13]、人居环境演进[14]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孙诗萌和武廷海对雄安新区人居环境演进的研究,梳理了这一区域从“低湿洼地”到“北国江南”的演变过程,对潴水成淀、塘泺防线、津保通航等一系列流域自然演变与人工治理过程及其相关的城乡网络形成规律进行了探究。夏成钢[15]对清代白洋淀区域的行宫建设和水利治理进行了回顾,系统梳理了皇家水猎风景地的形成过程。尽管如此,对白洋淀洼淀系统与聚落空间结构深层关系的系统性揭示,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相关研究颇为匮乏。

北方洼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京津冀区域,特别是海拔50 m线以东、京杭大运河以西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中又特别集中在河流交汇处②。这样的区位与洼淀景观的4种区域性功能有关:1)洼淀主要由太行山出山河流常年冲击形成,位于太行山以东冲积平原上,因此具有蓄滞山区洪水,确保下游京畿水利安全的功能;2)洼淀有排沙功能,因此多位于大运河上游以吸纳上游多沙河水,减少进入漕运通道的含沙量;3)洼淀位于河流交汇处,具有区域性的航运枢纽功能;4)这些区域丰富的水源使其往往成为供应京畿地区农产品和渔苇产品重要的农副业生产基地。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和由此形成的洼淀特色景观模式,将在下文以白洋淀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讨论。

2 白洋淀聚落景观的空间结构

白洋淀淀区总面积366 km2,素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之誉。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湿地、河北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聚落的类型结构和动态变化承载了长时段、多层次人水互动的历史。因其地处九河下梢,周边的安州、新安、高阳、任丘、雄县、容城均有“九河泛滥”“大水决堤”“田庐漂没”“城外水深丈余”之类的记载。因其洪水连年的灾祸与处于京畿水运枢纽的地理位置,使得历代王朝都视其水利建设为要务③,白洋淀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修筑堤埝。不同年代修筑的堤埝构成了白洋淀空间结构的主要限定要素,而堤埝围合成的洼地单元与水区单元也成为空间结构中2种重要的单元类型。

2.1 生长的堤埝

白洋淀堤坝最早的原型是战国时修筑的燕长城,时白洋淀地处燕南赵北之界。清康熙《安州志》载,“古长城堤修筑于燕长城之上”,古长城堤,即今天白洋淀北界的新安北堤。秦代在易水河南畔始建“四门堤”,宋代出于建设塘泺防线需要,重修六郎亘堤(新安北堤)、四门堤,新修唐堤、千里堤等大小堤防,构成白洋淀的东、北边界。明代面对元代以来“地可耕而实,中央为牧马场”的水利失修状况和“杨村一河决入,始成泽国”的洪灾,对白洋淀堤埝防洪工程进行大量修补工作,新建南堤,形成白洋淀南界,重修包括万柳堤、倒叉口堤、雹河堰、大涝淀堤、盂家沟堤等在内的一系列小堤使其巩固完整。现在的白洋淀堤埝工程主要以明代堤埝为主体。清代康雍乾三代,皇家对白洋淀水工给予特别重视,皇帝在白洋淀修筑行宫并多次驻跸,对白洋淀堤埝防洪工程进行系统性修复和梳理,并责成各村分段管理,永久为业,使得村庄与堤坝形成正式的共生关系。民国年间,农人将堤堰向淀内延伸,自发建成护麦埝等小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堤加固为淀南新堤,并新建唐河新道南、北堤。最终,形成东有千里堤、南有淀南新堤、西有障水埝、北有新安北堤、西南有四门堤、唐河新道南北堤,围绕白洋淀总长436 km的堤防系统[16](图2)。

2.2 地貌类型与景观单元

白洋淀周边的堤埝,将这一区域分为2种地貌类型(图3)。1)堤埝之外由水面、沟壕、苇田和水村组成的区域,当地人称“水区”。水区被航道、沟壕划分为30多个以水村为中心的水区单元。2)堤埝内围合的陆地,由村镇、农田和少量苇田组成,当地人称“淀边区”。这2种不同标高的地貌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种植格局和农业区划。白洋淀周围由14段主堤、几十段小埝组成的堤埝,围合出3个封闭、3个半封闭的淀边洼地。这6个淀边洼地有着彼此独立的空间形态和相对完整的功能组织,称为洼地单元(图4)。

2.3 洼地单元的空间布局

堤内洼地兼有耕地和滞洪区的功能,在一般年份为耕地,在汛期水位上涨,分洪后变为滞洪区,易受盐碱之害④。由于旱涝的周期性变化,堤内洼地特别重视沟渠闸田的统筹建设,开挖排水干渠22条,便于排沥与灌溉。洼地单元以纾解沥涝和引水灌溉为首要问题,因此其空间布局以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为核心逻辑,形成闸、渠、田、村共生的人居环境单元(图5)。

以新安北堤以北的洼地单元为例,将其空间构成分为4个层次。这4个层次同时对应洼地单元的土地改造和景观形成过程。

1)洼地以面向和背离淀泊2个方向的堤埝与堤脚河流封闭而成,堤埝和堤脚河流成为洼地单元的外围边界。史载世宗雍正四年到六年(1726—1728年)派遣大学士朱轼和邑人张鳞甲监修新安堤工,“于淀北容、新交界处,筑横堤一道,堤北开新河一道,使沥水尽由新安东行,出南河闸以归烧车淀……新堤自黑龙口起到南河堤根长30里(约17 km),建8闸以利蓄、泄启闭”[17]。这样新堤与新安北堤形成封闭堤埝,使洼地免受沥涝之苦。2)洼地内由于与外围沥水隔绝,持续的淤灌使得洼地淀泊淤积为肥沃农田。《白洋淀》载,新河新堤的建成,切断了洼地的北来水源,使大溵淀(今大王淀)、宋庄、太平庄、刘家庄、赵庄难以积水,变成良田。民国《新安县志》图中的大溵淀、溵家淀、大涝淀、小淀等表明淀泊淤积变为农田之前的原始洼地地貌(图6)。3)在洼地内广泛修建河渠,串联河闸、村落和农田,形成主要干渠网络。其中渠道分为2种,一种是联通型渠道,如古籍记载“修涞城渠,东灌张村、北浇大王之地;继修六道河渠,引淀水西行浇南、北六里及小王村地”,其中涞城渠和六道河渠均是与堤外河流两端相通的联通型渠道。另一种是尽端式河渠,“由麦淀口入淀处建闸一座,引水东行灌溉山西村、申明亭之田”,这种渠道是在枯水期引入淀水灌溉,汛期开闸泄涝的单向尽端渠道。4)淤积农田处,广泛建设沟洫、规整农田,形成干渠末端的沟洫毛细系统,雍正年间典型的治水方案是:“治直隶之水,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应疏浚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淀相通,其已淤为田畴者,四面开渠,中穿沟洫,洫达于渠,渠达于淀,而以现在淀内之河身疏瀹通杨,为众流之纲,经纬条贯,脉络交通,泻而不竭,蓄而不盈。”[18]

1 京津冀洼淀和泛区分布The distribution of shallow lakes and flood plain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2 白洋淀堤埝形成年代The age of formation of Baiyangdian embankments

3 白洋淀区域被堤埝分割而成的洼地单元The low-lying lands encircled by embankments in Baiyangdian

4 白洋淀聚落景观空间结构示意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Baiyangdian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和农田营治,最终形成“内外堤埝、闸渠相连、沟洫田畴”的洼地单元布局模式。正是这一时期的圩田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白洋淀的形态,据有关资料表明,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的267年间,因为围淀造田,必筑堤圩,白洋淀淀区面积缩小了90%⑤。

3 水区景观结构

水区由137个淀泊和3 700条沟壕纵横交织组成,这些淀泊和沟壕与区域性的河流相连接,构成了北方水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水区划分为一系列从事渔苇经济的景观单元。

3.1 航运景观网络

白洋淀在宋代已有舟楫通行,明清两代重视北方水利建设、航道更趋复杂。此区域存在2类水运航道。1)负责远距离运输的区域性水运航道。主要航道11条,东西向以府河、大清河为主,南北向以潴龙河为主,总里程558 km,西至保定刘守庙,东到天津卫,南达安国伍仁桥。航线水深船阔,如从府河到大清河的航道可行100 t船只,潴龙河河道可通行60 t船只,因而孕育了一系列商业繁荣的水运码头。在清末民初,新安、赵北口等码头曾盛极一时。2)地方性的通航渠道。淀内34个水村和138个半水村均可通航,最大航道可行10 t船只。这些码头中,以安州、北六、端村、同口、北马庄等地方性的水陆码头为首,成为周边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与上游南瀑河、北瀑河、萍河形成短途航线。这些水运航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下游水库建设多有湮废,但在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仍存有安新县城东关、南关、端村、杨庄、赵北口码头,水区各村均保留临时停泊的简易码头。

5 新安北堤洼地单元空间布局图The spatial layout of low-lying land encircled by Xin'an Northern Dike

6 清代淀泊纵横的新安北堤洼地(虚线范围),此时洼地尚未被淤为田畴The cultivated low-lying land encircled by Xin'an Northern Dike were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rivers and low lakes before silting up

3.2 渔苇生产单元的时空逻辑

白洋淀丰富的淀泊环境,为水产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白洋淀水区主要产业包括渔业、苇业、农业和造船业等,这种以渔苇为核心的经济生产模式,反映在空间上是被航道划分出的一系列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以30多个自然村落的建成区为核心,小型淀泊、苇田、沟壕环绕其间,形成有机整体。

渔苇经济在4个层面上彼此镶嵌。1)基于地形地貌的空间镶嵌,在渔业、苇业⑥2种生产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白洋淀水村和半水村呈现圈层式的聚落分布模式:内核为提供居住功能和妇女编苇织席的村落,中间层是苇田,外围是从事渔业生产的淀泊,这种圈层式布局适应男渔女织的性别分工。2)适应旱涝周期的时间镶嵌,满足农忙务农、农闲从渔、农渔互补的水区弹性经济模式。3)闭环的产品镶嵌,形成渔业为苇业人口提供食物、苇业为渔业活动提供多样苇编渔具的产品闭环。4)适应渔苇综合作业的劳作镶嵌,当地人将割苇和捕鱼进行综合安排的传统渔苇生产方式称“汕”,根据所处的季节不同,当地人分别称“春汕”“秋汕”和“冬汕”。

3.3 水区的地貌改造与聚落空间模数

村落、苇田是水区聚落的主体,考察其地貌的空间尺寸,将展现其景观形成的深层结构[19]。白洋淀水村的景观风貌,是水村居民世代改造淀区地貌的结果,原本低洼的水区被加工为苇田(取湖中泥土使低地降为湖,高者升高为苇田),且进一步在苇田上建房为村落,因此当地使用“段”这一特殊词语形容特定尺寸的苇田地貌单位⑦。如端村《河南村苇田分布简图》中的苇田地块,标注有“三队三段”“七队半段”“三队双条”“九队大条子”等名称。村落是在苇田上建设形成的,因此也常称一小块地为“段”,如端村原名“段村”,就是因为最初村子包括十三段而得名。

根据笔者统计,一“段”苇田的尺寸,宽度20~50 m,长100~200 m为多,这个尺寸恰是一组苇户进行芦苇收割与运输作业的合理规模。“段”之间以“濠”或“通濠”隔开,便于芦苇收割后对外运输。疏浚通濠、河道的淤泥定期挖出,被填放在苇田之上用于肥田,进一步巩固了苇田景观的结构。随着水区人口增长,会在苇田之上继续垫高土地并建设房屋。由此形成的街巷,延续了苇田的基本尺寸,两巷间隔约20 m,每户建筑院落进深10 m左右(图7)。

4 讨论

笔者对洼地单元和水区单元2类地理空间的结构形态进行考察,对洼淀景观形态进行不同尺度的研究,并讨论了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聚落景观形成的内在功能与文化逻辑[20]。研究表明,北方洼淀聚落有着深厚的功能价值和文化意义,由此形成的景观和聚落遗产,成为这种日常生活与生产价值的物质载体。以白洋淀为例,揭示了北方洼淀聚落的特殊性,但北方不同区域的洼淀景观比较研究仍亟待开展。从自然与文化系统的视角理解京畿地区洼淀空间系统及其区域功能,可以为京津冀地区聚落功能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在国务院对《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的批复中,强调“雄安新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将淀林水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并提出“塑造新区风貌特色,强化分区引导,打造蓝绿交织、城淀相映的总体景观风貌……合理保护和利用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遗产。”但建设什么样的蓝绿空间、如何将蓝绿空间中的生态与文化意义保存和延续、将历史功能纳入蓝绿空间并发挥活态作用仍是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在北方洼淀区域,特别是雄安新区白洋淀区域进行规划建设,要特别注意处理洼淀聚落与当代自然生态、景观体系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充分吸取其历史功能逻辑和水适应智慧。如在雨洪生态规划中,应当重视历史堤埝的防洪作用,充分保护与利用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堤防系统,并且吸取其决堤滞洪的水适应智慧和历史经验。在半水区景观营造中,以系统性的景观视野,重视农业和水利景观的整体性保护和特色景观营造,系统梳理、整合和保护闸、渠、田、村共生的景观结构。对于白洋淀水区,要整合生态保护、景观营造、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保护历史码头、疏通淀内航线、营造水村特色风貌、保护渔苇传统技艺。在淀区的城市设计中,充分尊重以“段”为基本单元的空间模式[21],延续水村聚落肌理,借鉴传统的土地改造模式,形成具有地方智慧的规划建设范式。

7 圈头村历史卫星影像及其局部放大图,展现了以“段”为基本单位的水村形态。虚线表示苇田和村落建成区的一“段”及其尺寸⑧Water village settlements are growing based on ‘Duan' (25 m×200 m),a morphological unit.It is a fundamental land-use pattern in reed plantation and built-up areas⑧

洼淀聚落景观的研究引发2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1)当代国土开发,应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积极开展在地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22]。从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出发,形成多层次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农业与水利景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的模式与尺度、历史性的功能网络等不同层次。2)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城市建设应当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水体等生态系统整合景观营造、生态修复、城市设计等相关专业。传统水体景观的多功能属性和地方文化特征,激励形成根植于当地的城镇形态设计手法,并积极探索基于当地生态和文化条件的可持续设计模式。

致谢(Acknowledgements):

本文的写作离不开张大玉、田林、王秉楠、马全宝、杨震、成慧珍等老师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中给予的支持,以及窦晗天、石欣玥、张景瑶、冯冰鹤在论文制图方面给予的帮助。匿名审稿人和编辑为本文提供了无私的建议和帮助,在此深致谢忱。

注释(Notes):

① 《河北水文志》载:河北平原有大量洼淀和泛区分布其间,这有着水文地质方面的深层原因。渤海凹陷受到古黄河、海河等河流的冲击侵扰与泥沙堆积的双重影响,露出水面形成河北平原中的洼淀地貌。

② 例如,白洋淀位于唐河、府河、拒马河、潴龙河等河流交汇的“九河下梢”处;大陆泽位于滏阳河、浬河、洺河等诸河下游;贾口洼是位于子牙河、南运河之间的滞沥、滞洪洼地。

③ 例如,史载康熙九年(1670年)因水患后“群盗据水为巢”,命直隶巡抚“发帑万金”,在安州“筑堤一百二十余里”,上游总算“十余年来免水患”,然下游新安问题尤甚。

④《白洋淀志》载: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到10.5 m时,如水位继续上涨,要依次扒开障水埝、淀南新堤、四门堤、新安北堤,以减少千里堤压力,原属农田的堤内洼地则变为滞洪区。

⑤ 关于其他洼地单元的建设,亦有相关文献记载。例如,瀑河堰单元有史记载:“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新安知县张廷玉、王光斗于八月六日1开修雹河所经王家渠,在河身北岸建东西向闸一座,以备旱蓄涝泄;三渠环亘60里(35 km),灌溉土地1 500余顷(50 km2)。”又如淀南新堤单元有载,“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水利营田事务总理怡亲王允祥莅境督修水利工程,于南堤之东建太平闸、寨南闸、龙头闸,端村闸,引依城河水灌溉,使边村、曲堤、同口、郝关、南冯一带皆获水田之利。”

⑥ 苇业是清末民国白洋淀的主要产业之一。据1947年冀中行署出人口管理局的《白洋淀苇席业调查》中记载,当时有织席村庄76个,席民18 000人左右。民国年间仅安新一县就有苇田8万亩,年产量500万片。民国时期,在安新县境内形成了安州、关城、边村、垒头等几个大的苇席集散中心。

⑦ 白洋淀的苇田由一系列尺度相近的单元组成,当地人称为“段”,有时也称“条”。后文提到的《河南村苇田分布简图》,藏于端村镇河南村支部,约绘制于1990年。

⑧ 美国地理测量局(USGS)《安新、雄县地图》。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由作者综合了《河北水文志》《河北省地形图》等信息后自行绘制;图2来源于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新县志》第119页;图3底图为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2000年版《安新县志》中的《安新县行政区划图》,作者据此自行绘制;图4、5由作者自绘;图6底图来自民国19年(1930)《舒懋官·新安县志》 ,作者在其县境之图的基础上绘制;图7在1970年美国地理测量局圈头村卫星影像基础上,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水区洼地白洋淀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流沙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非洲 直销的投资洼地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加强太行山和白洋淀综合治理推进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