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风凉话”

2019-12-04 08:30梁文俊
杂文月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文宗柳公权白话

□梁文俊

“风凉话”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唐代。据《旧唐书》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一天,文宗皇帝和几个大臣聚集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其意是说:人们都说夏天炎热痛苦,而我却喜爱夏季的漫长。柳公权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意即:有微风从南边吹来,在殿阁中能感到凉爽。各大臣也争相吟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诗句非常赞赏,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然,宋代大文豪苏轼却认为柳公权的诗句“美而无箴”,言下之意是说,诗句本身也许称得上一个“好”字,但全无一点身为大臣讽谏劝谕的自觉。为此,苏轼续了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其施,清阴分四方。”其意是说,唐文宗皇帝和大臣们在殿阁中乘凉时,根本就没想到天下百姓正苦于夏日的酷热、生活的艰辛。别人处于酷热中,你偏说凉快,不负责任地乱说一些冷言冷语,没有人情味。后人据此引申出“风凉话”一词。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或是那些打消别人积极性的嘲讽话,称为“风凉话”。曾朴《孽海花》第18 回:“况且没有把柄的事儿,给一个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喷人,自己倒站着听风凉话儿!”鲁迅《点句的难》:“这时候,只好一任那些反对白话,或并不反对白话而兼长古文的学者们讲风凉话。”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

爱说“风凉话”的人,大都见不得别人好,发现别人比自己好了,就用冷嘲热讽的话语贬低或攻击别人,使其丧失积极性,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不满,满足自己黑暗的心理。他们常常置自己于他人他事之外,对一些人和事眼见耳听之后,又不甘心沉默,想发表见解,顺嘴就把话说得风凉了。好像不这样说,自己“嘲讽”他人的心理就满足不了似的。这些人起码是做人的原则里少了严谨。

听风凉话尽管是件很不舒服的事,但也没必要非揪住风凉话的尾巴不放,一定要说清是非、辩个明白。因为风凉话的最大杀伤力是对你心理的影响,如果你胸襟略宽,不与计较,不予理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受伤害的则是说“风凉话”者自己。

猜你喜欢
文宗柳公权白话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我的三北
想人人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柳公权戒骄成名
金华山上寻“文宗”
柳公权戒骄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