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工程”齐发力推普脱贫见成效

2019-12-04 09:21蒋海兰欧金昌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罗城仫佬族语言文字

蒋海兰 欧金昌

4月3日,2019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暨推普脱贫攻坚中期推进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县长潘秋琳在会上作了题为《实施语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介绍。据悉,罗城是此次会议上唯一作典型发言的县级单位。

能成为全国推普脱贫的典型,源于罗城在“语言扶贫”工作方面的深入探索。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近年来,罗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制定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把“语言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精准培训工程、经典诵读工程、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程“三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突出成绩。

精准培训 夯实基础

罗城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以下简称石围屯)距离县城约4公里,居民均为仫佬族。这里山清水秀,自然景观独特。2010年开始,石围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在家门口就能创收,村民们喜上眉梢,但很快,愁绪爬上了村民的眉头。

“当时我们跟游客之间的交流出了问题,主要是我们都不会说或说不好普通话,与游客交流起来特别困难。”石围屯村民银勇霖告诉记者。村里开始发展旅游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但由于与游客交流存在困难,一度制约着村里旅游业的发展。

“其实不仅是留在屯里的村民遭遇了语言问题,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因语言问题遭遇了应聘难、租房难、学习技术难等问题。”银勇霖说。种种遭遇,让石围屯的村民们真切感受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因而学习普通话的意愿更加强烈。

事实上,石围屯遇到的问题,在罗城当地具有普遍性。据罗城教育局副局长孙德芬介绍,罗城居住着仫佬族、壮族、汉族、苗族、瑶族、侗族等12个民族,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很多村庄地处大山腹地,闭塞贫穷,当地常用的语言为仫佬语、壮语、客家话、桂柳话等,语言环境复杂,很多群众不会说普通话,与外界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指导、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等工作的开展,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障碍。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罗城县委、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在扶贫工作中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精准助力脱贫攻坚。

为此,罗城语委办、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村子调研,通过入户访问、与村干部座谈等方式,了解贫困人口及青壮年劳动力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为下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进乡镇”活动做好准备。

具体工作中,罗城向所有村委会及贫困户发放《普通话1000句》教材,并要求将学习该教材納入各村委日常会议议程,同时借助就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贫困群众进行不同类型的普通话专项培训,培训以《普通话1000句》为依据,着重培训与生活、学习、出行、工作、应急等方面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此外,罗城还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利用广西语言文字网等平台自主学习普通话,受益群众达4 000余人次。

“我们自身有强烈的学习普通话的愿望,加上政府重视和大力帮扶,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基本上都会说普通话,就连50岁以上的村民用普通话与游客沟通也没有多大问题了。”石围屯村民潘秀英告诉记者。为了适应村里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需求,她和屯里的妇女组建了一支仫佬族表演队,用仫佬族语言表演结束后,常常有游客要求她们用普通话翻译歌词内容或诠释舞蹈的意义。

“刚开始时还真是难倒了我们,但现在完全没有问题了。”潘秀英说,“经过县里大力推广普通话,现在村民们都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将仫佬族的特色文化传递出去。语言过关了,我们在客人面前表演也更自信了,相应地收入也增长了!”如今,她们每个月基本都能有1 000元以上收入,比起过去留在家里做家务、干农活没什么收入来说,收入状况算是大有改观。

打通了语言关,有效促进了脱贫致富。目前,罗城全县贫困人口普通话普及率达79.82%,90.47%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具备普通话交流能力。2014年以来,该县年均有2.3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外出转移就业,累计有9万人、31个贫困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0个百分点。

经典诵读 营造氛围

在罗城教育系统,许多人都认识廖宗胜老师,这是因为他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主持过教育系统的许多大型文艺活动。作为罗城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廖宗胜学会了普通话朗诵、主持等技能,成为很多人眼中的才子,实现了“跨界发展”。

“其实我的这些才能,都是在接触经典诵读后慢慢发展起来的。比如我以前不会主持,甚至有些怯场,因为担心普通话说不标准。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朗诵训练后,我做到了字正腔圆,学会了控制气息,而朗诵跟主持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的主持能力也相应提高了。”廖宗胜说。诵读经典让他对优秀的经典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提升了文化底蕴,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据介绍,在罗城中学,仫佬族、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85%,大多数刚入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未形成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创建规范、健康、和谐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该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推动全校的推普工作。

罗城中学成立了一支朗诵队,由本校教师廖宗胜负责挖掘和指导在朗诵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廖宗胜老师从诵读发声的位置、怎样读准字音,怎样读出诗情画意、读的过程中如何注意节奏的变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此外,该校还借助“推普周”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将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到校园,让华夏民族的独特音韵留香在每个人的唇齿之间,在全校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

积极推进经典诵读工程,是罗城推普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县立足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服务行业四大领域,突出“推普脱贫”主题,成功承办了第20届全国“推普周”广西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广西“推普乡村行”、“推普扶贫”文艺汇演等,在全县广泛组织开展全民读经典、汉字听写、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罗城每年都组织开展县级、校级中华经典诗词诵读选拔赛,并在第2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校园中华经典诵读、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比赛内容以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美文欣赏为主,参赛篇目均为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内容、体裁丰富多样。

活动中,当地师生和群众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诵读经典,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或荡气回肠,充分展现了汉语的魅力。他们有的以个人演讲形式呈现,有的以集体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一首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在参赛师生激情洋溢的诵读表演下,汇聚成一场场视听盛宴。

罗城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灵活、覆盖面广的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让学说、会说普通话的理念深入当地群众心里,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现在,罗城全县3至6岁学龄前在园儿童100%会说普通话,100%的学生能正确运用音序法查字典,92%的专任教师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普通话普及率从2016年的70%提高至目前的90%。

规范达标 强化理念

罗城第二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生接近300人,服务辖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附近分別有汉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过去,该校很多少数民族教师长期受本地语言影响,普通话水平基本不合格,由此也导致很多学生说不好普通话。“以前教师上课,除语文教学外,其他科目都用方言上课。”该校校长廖西告诉记者。

这种状况自2010年以后逐渐好转。当时罗城开始着手“语言扶贫”工作,积极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程。罗城第二希望小学按上级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推普计划,安排本校教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莫香妹对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

莫香妹是壮族人,在未学习普通话之前满口“夹壮”,后来经过刻苦学习,发音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她的亲身经历让本校教师对学好普通话有了信心。莫香妹与同事们分享学习普通话的经验,耐心为每一位教师做语音诊断,告诉他们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后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莫香妹的帮助下,该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普通话测试等级合格率达90%。

“现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师生都能用普通话顺畅交流,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汉字应用水平都明显提高了。”廖西说。教师们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了,学生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普通话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罗城第二希望小学师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是罗城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程取得成效的缩影。长期以来,罗城认真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力求让全县语言文字工作做到有规划、有组织、有措施、有检查、有成效。

学校是推普工作的主阵地。罗城要求各校从校园环境、教育教学、师生交流等方面出发,制定校园语言文字宣传、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培养目标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目前,罗城的城区学校,乡镇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均通过了河池市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评估,8所学校被认定为自治区、市级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

基层公务员应成为说好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表率。为此,罗城要求公务人员在公务往来时说普通话,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说普通话,并把贫困人口学习掌握普通话情况记入每户档案卡。目前,该县50岁以下一线公务人员已有95%的人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罗城还对主要街道、服务行业的语言用字提出了规范化要求:成立规范用字督查组,对城乡主要街道进行检查,对不规范用字的情况进行整改,实现社会用字规范化;要求医院、银行、汽车站、通讯公司、保险公司等公共服务行业窗口人员在接待、接听电话时均使用普通话,以此提升行业形象。

罗城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媒体,对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学习普通话和使用规范用字的浓厚氛围。可以说,推普工作已融入罗城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的意识日益强烈,普通话普及程度和规范用字的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升。

2010年,罗城顺利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2018年罗城又以高分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民族语言文字是维系民族地区人民感情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广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有意识地保护本地的民族语言,让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罗城县长潘秋琳说。

猜你喜欢
罗城仫佬族语言文字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庆祝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