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视角下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9-12-05 03:19崔师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大运河

崔师瑜

摘 要: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作为国家工程,跨越上千年,纵贯数千里,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线路;河南段;中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于文化线路视角下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9B880009);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郑州画像砖文化推广与保护”研究成果。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延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水道,是具有广泛径向力的超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和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隋唐大运河不仅开辟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时代”,成为了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而且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具有开创性、主体性和鼎盛性的特征,承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商贸往来、民风民俗铸造了中国古代唐宋文化高峰,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河南有古老的历史积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传播中原文化,不但是中原人的使命,更能惠及全国甚至世界文化。

一、中原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

目前,河南省正在积极将自己的文化向外传播,并逐渐形成辐射区。其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正处在科学、积极、有序、高效的探索中。

(一)拓展文化平台,完善文化传播载体体系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豫”字,从“予”、从“象”,表明远古时期的河南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大象出没的地方,今天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河南境内曾经生活着大量的野象。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说,在远古时期,从太行山东到淮河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到处都有湖泊,大小相杂,数以百计,他认为,那时的黄河下游并不稍逊于现在的长江下游。中原文化历史悠久,中原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三皇五帝”、“河图洛书”、仰韶文化等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其中突出的表现在:第一,文化名城很多。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使河南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聚集的省份。仅仅被列入国务院先后三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7个;另外还有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或割据王朝的都城。第二,文物遗址遍布各地。目前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的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历史遗址星罗棋布,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等,都曾作为我国的重大文物考古发现,载入史册,彪炳后世。第三,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河南人民,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河南人才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曾在我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独特的宗教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也都成为河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媒体技术,拓展中原文化宣传范围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孕育了华夏文明,沉淀了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宇宙观。因此,如何将这些文化传播和扩散出去,变成中原豫地的名片,便是当今亟待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大众化等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因此,若要扩大、增强中原文化的传播力,非着力加大网络新媒体技术的研发、运用和创新度而不能达,所以要積极开创文化传播新样态,抓住时机占领新媒体传播的制高点。立于此新的转折点,传统媒体纷纷依托新媒体来拓展自身传播空间,而新兴媒体更是凭借自身传播优势,一方面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再传播,另一方面,不断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发新资源,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传媒革命。其表现在:首先,中原各大电视传媒和门户网站通力合作,或建立门户网站对优秀节目进行通力宣传,或利用网络进行节目直播,最终以扩大优秀且具有代表性的栏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文化类节目《成语英雄》,在栏目设置的时候,河南卫视便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大大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观赏的方便性。除此之外,本档节目还将《成语英雄》做成了同款App手游,将中华成语文化通过看图、猜图和玩家互动的方式(合作和pk)进行展开,这种游戏不但覆盖了各年龄层的玩家,更大大刺激和吸引了年轻甚至是青少年受众群,转变了以往文化类节目老套、枯燥、受众范围狭窄、互动性弱等劣势,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中国成语文化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观众观在其中、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创建文化品牌,增强中原文化凝聚力

除了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进行传播手段的创新外,河南人民更将传播方式和传播思路大大扩展,并且抓住一切传播中原豫地文化的机会,做好、做大、做强、做精。201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武术节目《壮美山河》便是由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参与完成的,其震撼的场面又一次将中原武术推向了世界。在各界高呼“戏曲辉煌不再”之时,《梨园春》逆势而上,曾一度成为河南人民最为喜爱的综艺节目,其受众从牙牙学语的婴童到年逾耄耋的老人。而其影响并非仅限于豫地,更扩大之与豫相邻且同样喜爱豫剧的山东、河北等地。中原豫剧因《梨园春》这档节目,不但在河南本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豫剧热,更是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波的豫剧热,更培养了一大批豫剧的优秀的后继人才,可说是将中国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最优秀和典型的案例。继《梨园春》之后,河南卫视又将另一个展现河南特色与文化的节目——《武林风》搬上荧幕。《武林风》所依托的正是中原武术文化,将影视节目中观众所熟知的“天下武术出少林”通过中原《武林风》的形式活化,不仅将中原武术以资源的形式进行整合,更将此资源以文化的形式推向世界,使中原武术文化真真正正成为河南的又一个响亮的名片。再者,中原文化传播并非仅限于戏曲、武术,河南卫视还推出了一档鉴宝类节目《华豫之门》,将河南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以鉴宝的形式展现出来。河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前文已述,其厚重的历史沉淀使得《华豫之门》这档节目本身便具有形式感。同时,这档文化节目其实也在处处展示河南厚重的历史。

不管是《梨园春》《武林风》,还是《华豫之门》,其成功之处都在于依托河南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这些节目又将河南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播开来,使豫地文化在新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举办文化节会,提升中原文化沟通力

近年,河南省和地方政府,纷纷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增进河南和各地、各国的文化交流,将河南文化传播出去,并将世界文化请进来。第一,寻根节会,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新郑每年一次的祭祖大典,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之根、之源。第二,各地举办特色多样的节会,如开封的菊花节、洛阳的牡丹花节、登封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的茶文化节等等。第三,形式多样的博览会。郑州新区的国际会展中心,承办了各式各样的展销会,成为各界人士了解中原文化与经济发展,加强同河南的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中原文化传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中原以其悠久且多样的文化,为文化传播创造了先天的优势和条件,但是,在取得可喜的文化传播成果的同时,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河南省在文化传播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河南省属于全国文化大省,但其在文化利用过程中,过度注重商业价值和文化外在形式,而存在忽视其真正文化资源内涵的一面。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附加值比较少。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原文化在传播手段上与新媒体联合的重要性,并且正在努力尋求各种与新媒体联合的方式,但是,其仍存在着思路和手段上都相对滞后的缺点。如,虽然像《成语英雄》这样的节目进行了创新甚至被改成了手游,但是,大部分节目与受众的直接互动力较弱,并且还处在仅仅于新媒体上重复播放的阶段。所以,思考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充分调动与受众的互动,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次,虽然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已经创制和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注,此文化品牌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与发展速度相适应。

再次,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这一点,应该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原各地都在举办文化节、展览会、寻根大典等,但是,这些活动有一小部分成了流于形式的空壳,无法真正调动人民对于相应文化的热情和追求。同时,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南阳汉画馆、古都开封等等,在文化开发方面,都略显滞后和冷淡。南阳汉画馆,作为收藏展出汉代画像和墓室文化的代表性博物馆,却鲜有人去参观,而在文化开发方面,对汉画像的开发也仅限于拓片和书籍介绍,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文化资源是河南的重要资源,若能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必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播其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遗项目[N].中国新闻网,2014-06-11.

[2]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双双成功,中国世遗总数47项[N].中国新闻网,2014-06-22.

[3]陈隆文.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J].天中学刊,2010(4).

[4]周宝珠.宋代开封朱仙镇考[J].史学月刊,1994(4).

作者单位: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大运河
壮乡有条大运河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试论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放歌大运河
中原文化的特性与社会转型
越墓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